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序言 | 第10-15页 |
第一节、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实践价值 | 第10-11页 |
第二节、与课题相关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第三节、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四节、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五节、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苏皖地区古村落居住环境与社会背景分析 | 第15-21页 |
第一节、两地的地貌气候环境及其特征 | 第15-17页 |
一、河网密布的太湖水域 | 第15-16页 |
二、峰峦叠嶂的皖南山区 | 第16-17页 |
三、两地各自的地理环境特点 | 第17页 |
第二节、两地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17-18页 |
一、民系的概念 | 第17页 |
二、汉族迁移与两地民系成因的关联 | 第17-18页 |
三、苏皖方言的分类与地域布局 | 第18页 |
第三节、苏皖地区古村落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 | 第18-21页 |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 第18-19页 |
二、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 第19页 |
三、具有优越的文化背景 | 第19-20页 |
四、定都选址带来的契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明月湾村与许村环境及功能异同之分析 | 第21-31页 |
第一节、两个村落环境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第21-24页 |
一、不通陆路的明月湾村 | 第21-22页 |
二、崇山峻岭中的许村 | 第22-23页 |
三、明月湾村与许村所处位置的环境特征 | 第23-24页 |
第二节、两个村落功能类型的差异性分析 | 第24-28页 |
一、以避世为主兼有防御功能的明月湾村 | 第24-25页 |
二、以山水隐逸与田园耕读相结合的许村 | 第25-26页 |
三、环境特征是两类村落区同的根本因素 | 第26-28页 |
第三节、两个村落选址布局异同之分析 | 第28-31页 |
一、风水堪舆对村落选址规划的影响 | 第28-29页 |
二、地形地貌与村落布局设计的联系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明月湾村与许村内部构成元素之分析 | 第31-39页 |
第一节、两地民居建筑的形制规模与功能类型存在差异 | 第31-34页 |
第二节、半人工半自然形态的街巷系统 | 第34-36页 |
第三节、因地制宜与利用改造为首的水系设计原则 | 第36-37页 |
第四节、具有聚会与休憩功能的广场和空地 | 第37-38页 |
第五节、耕种用地是古村落的立身之本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明月湾村与许村民居建筑的形制与特征 | 第39-48页 |
第一节、制度对两地民居建筑的影响 | 第39-41页 |
第二节、两个村落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 | 第41-46页 |
一、天井式建筑与庭院式建筑的区别 | 第41-42页 |
二、天井式建筑的组合形式 | 第42-43页 |
三、两个村落民居建筑的布局模式 | 第43-45页 |
四、两地民居室内空间的排序关系 | 第45-46页 |
第三节、装饰重点的不同反映了两地迥异的审美心理特征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明月湾村与许村的建筑装饰艺术 | 第48-61页 |
第一节、从建筑装饰看两个村落民居的装饰风格 | 第48-55页 |
一、基本一致的素雅型屋面装饰风格 | 第48页 |
二、不同的梁架体系导致了梁架装饰风格的差异性 | 第48-51页 |
三、表现出内敛与外向两种不同的墙面装饰风格 | 第51-53页 |
四、体现了简洁与繁琐两种不同的门窗装饰风格 | 第53-55页 |
第二节、从装饰工艺看两地村落的交流联系 | 第55-58页 |
第三节、装饰工艺在两个村落建筑中的作用 | 第58-61页 |
一、实用功能 | 第58-59页 |
二、视觉审美 | 第59页 |
三、文化内涵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明月湾村与许村的建筑技术与防护措施 | 第61-74页 |
第一节、两地木构架建筑的结构类型均带有强烈的折衷倾向 | 第61-62页 |
第二节、从结构形式与构件功能及样式上看两地民居的结构特点 | 第62-65页 |
一、两地民居建筑木构架的形式特征 | 第62-64页 |
二、结构构件的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分化明显 | 第64页 |
三、月梁体系与冬瓜梁体系在构件样式上区别显著 | 第64-65页 |
第三节、两个村落在民居建筑的基础、墙垣与屋面做法上基本一致 | 第65-70页 |
一、基础部分表现出江南民居对于防潮功能的重视 | 第65-67页 |
二、两地民居建筑的墙垣做法体现了江南民居高墙缺乏稳定性的特点 | 第67-68页 |
三、两地民居建筑的屋面高度反映了明清时期屋面做法的变化 | 第68-70页 |
第四节、江南建筑彩绘技术 | 第70页 |
第五节、两地民居日常防护措施 | 第70-74页 |
第七章 苏皖地区古村落传统的保护与发展 | 第74-82页 |
第一节、苏皖古村落的传统文化特征 | 第74-78页 |
一、体现了以礼为首的儒家思想 | 第74-75页 |
二、反映了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第75-76页 |
三、孕育了恬静安逸的耕读文化 | 第76-77页 |
四、培养了浓厚的仕商文化氛围 | 第77-78页 |
第二节、苏皖古村落传统的生存与发展模式 | 第78-79页 |
一、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生存模式 | 第78页 |
二、以宗族血缘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 第78-79页 |
第三节、两地古村落的现状分析 | 第79-80页 |
一、现代生活对古村落的影响 | 第79页 |
二、现代经济对古村落的影响 | 第79-80页 |
第四节、对传统的保护与发展 | 第80-82页 |
一、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 第80页 |
二、保护与发展的关键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