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
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
页 |
1 前言 | 第10
页 |
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0-11
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
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
页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1-12
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
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1
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1-12
页 |
· 访谈法 | 第12
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12
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2
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2
页 |
4 建国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与分析 | 第12-18
页 |
· 建国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演变历程 | 第12-16
页 |
· 奠定基础阶段(1945-1965) | 第12-14
页 |
· 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 第14-15
页 |
· 拨乱反正阶段(1976-1980) | 第15
页 |
· 改革开放阶段(1980-1989) | 第15
页 |
· 深化改革阶段(1990-至今) | 第15-16
页 |
· 小结 | 第16-18
页 |
· 建国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 | 第16
页 |
· 原因分析 | 第16-18
页 |
5 建国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研究综述 | 第18-26
页 |
· 建国初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末 | 第18
页 |
· 70 年代末至90 年代末 | 第18-21
页 |
·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研究 | 第18-19
页 |
·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重复问题的研究 | 第19-20
页 |
· 关于竞技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地位问题的研究 | 第20-21
页 |
· 关于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 | 第21
页 |
· 90 年代末至今 | 第21-25
页 |
· 关于以往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弊端的研究 | 第22
页 |
· 关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 第22-23
页 |
·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的研究 | 第23
页 |
· 关于淡化竞技运动的研究 | 第23
页 |
· 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 | 第23-24
页 |
· 关于高校保健体育课内容的研究 | 第24
页 |
· 关于高校体育理论课 | 第24-25
页 |
· 分析 | 第25-26
页 |
· 研究的进程 | 第25-26
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26
页 |
6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6-54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6-31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现状 | 第26-30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现状比较分析 | 第30-31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1-39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践内容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1-36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论内容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6-39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9-49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与分析 | 第39-42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现状与分析 | 第42-44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实施组织形式现状与分析 | 第44-49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评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9-54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评价 | 第49-50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评价 | 第50-54
页 |
7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 | 第54-57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实施取得的成效 | 第54-55
页 |
· 体育课程目标设置更多的考虑终身体育目标的要求 | 第54
页 |
·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体现新《纲要》精神,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 第54-55
页 |
· 体育授课班级规模符合要求,场馆设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 | 第55
页 |
· 体育教师按专项上课为深入专项教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 第55
页 |
· 体育理论课内容设置合理,教学组织形式多样 | 第55
页 |
· 江、浙、沪两省一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实施存在的不足 | 第55-57
页 |
· 体育课程目标忽略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效益 | 第55-56
页 |
· 体育课程内容中休闲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较少 | 第56
页 |
· 体育课程内容广度尚可,深度不足 | 第56
页 |
· 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不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56
页 |
· 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不能完全考虑学生需求 | 第56-57
页 |
· 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不足 | 第57
页 |
8 发展对策 | 第57-60
页 |
·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 第57-58
页 |
· 加强教师的校内外培训 | 第57
页 |
· 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 第57-58
页 |
· 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内容各种资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 第58
页 |
· 竞技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教材化 | 第58
页 |
·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 | 第58
页 |
· 进一步完善选项教学制度,保证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顺利实施 | 第58-59
页 |
· 正确处理学生需求与学校实际之间的矛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 第58-59
页 |
· 加强对学生的选项指导,提供和合理安排选项内容 | 第59
页 |
· 延长选项周期,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 第59
页 |
· 重视理论教学内容的传授,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 第59-60
页 |
9 结论 | 第60-61
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
页 |
附录 | 第64-70
页 |
致谢 | 第7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