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20页 |
· 国际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分析 | 第13-15页 |
· 美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 创新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发展轨迹 | 第15-16页 |
· 官产学研理论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 相关研究评述 | 第18-20页 |
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架 | 第20-31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界定 | 第20-22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内涵 | 第20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特征 | 第20-22页 |
· 装备制造业创新系统的构成 | 第22-23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行为主体 | 第22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22-23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 | 第23-27页 |
· 纵向结构 | 第24-25页 |
· 横向结构 | 第25-27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27-29页 |
· 激励机制 | 第28页 |
· 扩散机制 | 第28-29页 |
· 运行机制 | 第29页 |
·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 纵向产业链 | 第30页 |
· 横向关系层 | 第30-31页 |
4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测度方法 | 第31-41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32-35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测度指标预选 | 第32-33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测度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3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测度指标鉴别力分析 | 第33-35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测度指标赋权方法 | 第35-38页 |
· 主观赋权模糊标度法 | 第35-36页 |
· 客观赋权熵值法 | 第36-37页 |
· 综合测度法 | 第37-38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测度结果表述方法 | 第38-39页 |
· 平均指数 | 第38页 |
· 指数差距 | 第38-39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测度结果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 测度指标得分排序 | 第39页 |
· 测度结果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5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综合测度 | 第41-50页 |
·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建立 | 第41-44页 |
· 指标筛选 | 第41-42页 |
· 指标组合权重测定 | 第42-44页 |
· 样本区域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测度比较 | 第44-47页 |
· 样本区域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得分排序 | 第44-45页 |
· 样本区域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差异分析 | 第45-47页 |
· 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对策 | 第47-50页 |
· 建设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横向关系层 | 第47-48页 |
· 鼓励产学研联盟紧密合作 | 第48页 |
· 加强纵向产业链技术集成创新与合作 | 第48-49页 |
· 发挥创新系统纵向与横向结合的作用 | 第49-50页 |
6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