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1
页 |
引言 | 第11-13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
页 |
· 我国红壤资源概况 | 第13-14
页 |
· 红壤水分现状及研究情况 | 第14-16
页 |
· 气候因素引起的季节性干旱研究 | 第14-15
页 |
· 土壤结构及植物因素导致的土壤库容差异研究 | 第15-16
页 |
· 红壤养分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6-17
页 |
· 红壤氮素的研究 | 第16
页 |
· 红壤磷素的研究 | 第16-17
页 |
· 水分、养分耦合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研究 | 第17-18
页 |
· 酸雨对红壤的影响研究 | 第18-20
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20-23
页 |
第二章 低山丘陵区红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3-29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
页 |
· 实验区概况 | 第23
页 |
· 供试土壤 | 第23-24
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5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
页 |
· 原状土和扰动土饱和导水率对比研究 | 第25
页 |
· 原状土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因素 | 第25-26
页 |
· 扰动土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因素 | 第26-27
页 |
·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 第27-2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
页 |
第三章 低山丘陵区红壤水力学特性及土壤水库容的研究 | 第29-37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
页 |
· 供试土壤 | 第29
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
页 |
· 红壤地区典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状况研究 | 第30-33
页 |
· 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 | 第33-34
页 |
· 土壤水分库容的研究: | 第34-35
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
页 |
第四章 低山丘陵区红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37-47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
页 |
· 实验设计 | 第37
页 |
· 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方法 | 第37-38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
页 |
· 红壤地区旱地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研究 | 第38-41
页 |
· 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影响因素研究 | 第41-44
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7
页 |
第五章 低山丘陵区红壤养分变化及其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 第47-57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
页 |
· 材料 | 第47-48
页 |
· 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方法 | 第48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
页 |
· 研究区硝态氮的变化状况 | 第48-50
页 |
· 研究区铵态氮的变化状况 | 第50-51
页 |
· 研究区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关系 | 第51-52
页 |
· 有机质与硝态氮、铵态氮的关系 | 第52-53
页 |
· 土壤含水量与硝态氮、铵态氮的关系 | 第53-54
页 |
· 速效磷的变化状况 | 第54-5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
页 |
第六章 酸雨阴离子在低山丘陵区红壤中垂直迁移状况及模拟 | 第57-63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
页 |
· 供试土壤 | 第57
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8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
页 |
· SO_4~(2-)和NO_3~-在红壤各层的穿透状况 | 第58-60
页 |
· Hydrus-1D模型拟合研究 | 第60-61
页 |
· 应用Hydrus-1D模型的阴离子迁移预测 | 第61-6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
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63-65
页 |
· 全文结论 | 第63-64
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4
页 |
·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第64
页 |
· 研究展望 | 第64-65
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
页 |
致谢 | 第71-73
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