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
页 |
1.1 化学镀镍概述 | 第9-10
页 |
1.2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0-12
页 |
1.3 化学镀镍的应用及镀层的特点 | 第12-14
页 |
1.4 低磷化学镀镍层的特点及工艺研究进展概况 | 第14-17
页 |
1.5 化学镀镍机理研究进展 | 第17-20
页 |
1.6 课题的选择 | 第20-22
页 |
第二章 聚氨酯海绵基体低磷化学镀镍工艺研究 | 第22-44
页 |
2.1 前处理工艺研究 | 第22-24
页 |
2.1.1 除油工艺 | 第22-23
页 |
2.1.2 粗化工艺 | 第23
页 |
2.1.3 还原工艺 | 第23-24
页 |
2.1.4 敏化、活化工艺 | 第24
页 |
2.2 化学镀镍镀层成分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24-33
页 |
2.2.1 分光光度法测量原理 | 第25
页 |
2.2.2 镀层中磷含量的测量 | 第25-27
页 |
2.2.2.1 测量方法及原理 | 第25-26
页 |
2.2.2.2 磷的分析测量步骤及其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27
页 |
2.2.3 镀层成分分析试样的制备与硝酸用量的确定 | 第27-29
页 |
2.2.3.1 镀层成分分析过程中试样的制备 | 第27-28
页 |
2.2.3.2 硝酸用量的确定 | 第28-29
页 |
2.2.4 镀层试样中镍含量的测量 | 第29-31
页 |
2.2.4.1 测量的原理和依据 | 第29
页 |
2.2.4.2 镍的分析测量步骤及其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31
页 |
2.2.5 海绵空白试样磷和镍含量检测试验 | 第31
页 |
2.2.6 镀层中磷含量的简易测量方法 | 第31-33
页 |
2.3 聚氨酯海绵化学镀镍工艺流程 | 第33
页 |
2.4 聚氨酯海绵化学镀镍工艺规范的试验研究 | 第33-42
页 |
2.4.1 主盐的选择 | 第33
页 |
2.4.2 还原剂的选择 | 第33-34
页 |
2.4.3 络合剂的选择 | 第34-35
页 |
2.4.4 筛选镀液配方的设计 | 第35-37
页 |
2.4.5 工艺参数对镀层磷含量影响的研究 | 第37-40
页 |
2.4.5.1 次磷酸钠浓度对镀层磷含量影响的研究 | 第37-38
页 |
2.4.5.2 硫酸镍浓度影响镀层磷含量的研究 | 第38-39
页 |
2.4.5.3 络合剂浓度和施镀温度影响镀层磷含量的研究 | 第39-40
页 |
2.4.5.4 最佳配方 | 第40
页 |
2.4.6 镀液镀速的测量 | 第40-41
页 |
2.4.7 镀液稳定性试验 | 第41
页 |
2.4.8 镀液寿命试验 | 第41
页 |
2.4.9 应用于不同基体上的化学镀镍 | 第41
页 |
2.4.10 采用复合络合剂增加镀液稳定性的试验 | 第41-42
页 |
2.5 结论 | 第42-44
页 |
第三章 低磷化学镀镍机理研究 | 第44-69
页 |
3.1 试验方案 | 第44
页 |
3.2 测量方法及试验条件 | 第44
页 |
3.3 测试线路图 | 第44-45
页 |
3.4 线性电位扫描法基础 | 第45
页 |
3.5 不同络合物溶液中镍的阴极还原 | 第45-59
页 |
3.5.1 镍电极上镍还原的阴极极化行为 | 第45-47
页 |
3.5.2 简单扣除氢还原干扰影响的数据处理 | 第47-48
页 |
3.5.3 氢阴极还原和镍阴极还原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48-51
页 |
3.5.4 镍阴极还原的可逆性特征 | 第51-55
页 |
3.5.5 柠檬酸钠对镍还原阴极行为的影响 | 第55-56
页 |
3.5.6 醋酸铵对镍还原阴极行为的影响 | 第56-57
页 |
3.5.7 三乙醇胺对镍还原阴极行为的影响 | 第57
页 |
3.5.8 次磷酸钠的加入对镍还原的影响 | 第57-58
页 |
3.5.9 化学镀镍体系中阴极极化行为总结 | 第58-59
页 |
3.6 不同体系阳极极化行为的研究 | 第59-67
页 |
3.6.1 柠檬酸钠溶液中次磷酸钠的阳极氧化行为 | 第59-62
页 |
3.6.2 醋酸铵溶液中次磷酸钠的阳极氧化行为 | 第62-63
页 |
3.6.3 镍离子对次磷酸钠阳极氧化行为的影响 | 第63-67
页 |
3.6.4 化学镀镍体系中次磷酸钠阳极氧化行为总结 | 第67
页 |
3.7 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镍,镀层磷析出的可能机理探讨 | 第67-68
页 |
3.8 结论 | 第68-69
页 |
总结 | 第69-70
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
页 |
致谢 | 第7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