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8
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
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9
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0
页 |
1.3 研究的内涵、框架与分析方法 | 第10-11
页 |
1.4 本文的思路与创新 | 第11-13
页 |
第2章 金融监管协同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 | 第13-24
页 |
2.1 金融监管理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 第13-18
页 |
2.1.1 金融监管的理论背景 | 第13-16
页 |
2.1.2 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化 | 第16-18
页 |
2.2 协同学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 | 第18-20
页 |
2.2.1 协同学的提出 | 第18-19
页 |
2.2.2 协同学的主要思想与基本概念 | 第19-20
页 |
2.2.3 协同学对经济学的贡献 | 第20
页 |
2.3 金融监管理论与协同学的关联性研究 | 第20-24
页 |
2.3.1 从协同学角度看金融监管系统:是否一个开放系统? | 第21
页 |
2.3.2 从协同学角度看金融监管的目标之一:金融系统稳定性 | 第21-22
页 |
2.3.3 金融监管协同是否能使金融系统成为一个自组织的协同系统 | 第22-24
页 |
第3章 金融监管的协同模型与分析 | 第24-29
页 |
3.1 协同学的系统演化方程 | 第24-26
页 |
3.1.1 单一变量的简单系统 | 第24-25
页 |
3.1.2 多个变量描述的金融系统 | 第25-26
页 |
3.2 金融监管的协同模型 | 第26-27
页 |
3.2.1 金融监管协同模型的描述与推导 | 第26-27
页 |
3.2.2 金融监管协同模型的分析 | 第27
页 |
3.3 金融监管协同模型应用的探讨 | 第27-29
页 |
第4章 金融监管机构协同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 第29-41
页 |
4.1 金融监管机构协同的动因 | 第29-33
页 |
4.1.1 经济全球化框架下的金融国际化 | 第29-30
页 |
4.1.2 履行加入WTO的承诺 | 第30
页 |
4.1.3 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混业经营的趋势 | 第30-31
页 |
4.1.4 金融创新的深化 | 第31
页 |
4.1.5 提高金融业竞争力 | 第31-32
页 |
4.1.6 金融业电子网络化 | 第32-33
页 |
4.1.7 投机资本的冲击 | 第33
页 |
4.1.8 金融犯罪与洗钱 | 第33
页 |
4.2 金融监管机构协同机制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 第33-38
页 |
4.2.1 金融监管机构协同机制的成本 | 第34-35
页 |
4.2.2 金融监管机构协同机制的收益 | 第35-36
页 |
4.2.3 建立成本—收益分析模型的尝试 | 第36-38
页 |
4.3 金融监管机构协同产生的经济效应 | 第38-41
页 |
4.3.1 积极效应 | 第39
页 |
4.3.2 消极效应 | 第39-40
页 |
4.3.3 局限性 | 第40-41
页 |
第5章 金融监管机构协同机制的国际借鉴 | 第41-54
页 |
5.1 金融监管机构协同机制的国际框架——巴塞尔规则 | 第41-46
页 |
5.1.1 巴塞尔规则的产生与发展 | 第41-43
页 |
5.1.2 巴塞尔规则的深化——巴塞尔新协议 | 第43-44
页 |
5.1.3 巴塞尔规则的评价 | 第44-46
页 |
5.2 国内金融监管机构协同机制的国别比较 | 第46-54
页 |
5.2.1 国内金融监管机构协同机制的内容与范围 | 第46
页 |
5.2.2 五国国内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比较 | 第46-52
页 |
5.2.3 成功经验与启示 | 第52-54
页 |
第6章 中国建立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54-59
页 |
6.1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协同实践 | 第54-55
页 |
6.2 根据我国国情设计国内金融监管机构协同机制 | 第55
页 |
6.3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第55-56
页 |
6.4 强化金融监管协同专职机构的职责,提高协同效率 | 第56-57
页 |
6.5 加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高度共享 | 第57-58
页 |
6.6 完善监管制度,实施多种检查手段,提高监管水平 | 第58-59
页 |
结论 | 第59-60
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
页 |
致谢 | 第63-64
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