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概况 | 第11-12页 |
· 大豆的分类地位 | 第11页 |
· 中国大豆育种进展 | 第11-12页 |
· 大豆种植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12-15页 |
· 大豆种植资源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12-13页 |
· 遗传多样性的涵义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以分子标记为基础的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4-15页 |
· 关联分析及其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关联分析的概念和特点 | 第15-16页 |
· 关联分析的方法 | 第16页 |
· 连锁不平衡——关联分析的基础 | 第16-17页 |
· 大豆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 田间试验设计与农艺性状调查和测量方法 | 第21页 |
· 分子标记选择 | 第21页 |
· 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及SSR分析 | 第21-22页 |
· 基因组DNA提取与PCR扩增 | 第21-22页 |
·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22页 |
· 数据分析 | 第22-26页 |
· 遗传丰富度 | 第22页 |
· 多态信息量 | 第22-23页 |
· 特有、特缺、互补等位变异 | 第23页 |
· 遗传距离 | 第23页 |
· 群体遗传结构 | 第23页 |
· 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群体LD的衡量 | 第23-24页 |
· 大豆育成品种群体关联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1923-2005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6-34页 |
· 我国1923-2005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分省亚群间遗传多样性 | 第26-28页 |
· 分省亚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 第26-27页 |
· 分省亚群间的互补等位变异 | 第27页 |
· 分省亚群间的特有、特缺等位变异 | 第27-28页 |
· 我国1923-2005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分时期亚群间遗传多样性 | 第28-29页 |
· 分时期亚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 第28页 |
· 分时期亚群间的互补等位变异 | 第28-29页 |
· 分时期亚群间的特有、特缺等位变异 | 第29页 |
· 我国1923-2005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 | 第29-32页 |
· 品种间聚类分析 | 第29-31页 |
· 分省亚群间聚类分析 | 第31页 |
· 分时期亚群间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32-34页 |
· 对分省、分时期亚群遗传多样性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32-33页 |
· 对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聚类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33页 |
· 本章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我国1923-2005东北大豆育成品种农艺、品质性状QTL的关联分析 | 第34-45页 |
· 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结构 | 第34-36页 |
· K值的确定 | 第35-36页 |
· 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的群体结构 | 第36页 |
· 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SSR标记位点的连锁不平衡 | 第36-39页 |
· 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SSR标记位点的连锁不平衡 | 第36-38页 |
· 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SSR标记位点LD的衰减 | 第38-39页 |
· 与农艺、品质性状关联的SSR位点 | 第39-41页 |
· 与农艺性状关联的SSR位点 | 第39-40页 |
· 与品质性状关联的SSR位点 | 第40-41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41-45页 |
· 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的群体结构 | 第41-42页 |
· 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SSR标记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与讨论 | 第42-44页 |
· 关联定位结果的分析讨论 | 第44页 |
· 本章讨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45-48页 |
· 全文讨论 | 第45-46页 |
· SSR位点连锁不平衡对关联分析作图的影响 | 第45页 |
· 群体结构分析的必要性和注意点 | 第45-46页 |
· 关联定位结构的评价 | 第46页 |
· 全文结论 | 第46-47页 |
· 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A:品种编号与品种名 | 第52-54页 |
附录B:标记信息 | 第54-57页 |
附录C:聚类分群信息 | 第57-59页 |
附录D:分时期及分省亚群特有等位变异位点 | 第59-63页 |
附录E:分时期及分省亚群特缺等位变异位点 | 第63-67页 |
附录F:大豆叶片DNA的提取方法 | 第67-68页 |
附录G: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68-69页 |
附录H:试验过程中所涉及的试剂及配方 | 第69-71页 |
附录I:SSR和EST-SSR电泳图版示例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