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蚌埠伪安徽省政权研究(1938-1945)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7
页 | 前言 | 第7-10
页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7-8
页 | 二、关于伪基层政权的研究状况 | 第8-9
页 | 三、本文框架 | 第9-10
页 | 第一节、沦陷前的安徽及日军进攻安徽情况 | 第10-13
页 | 一、沦陷前的安徽 | 第10-11
页 | 二、安徽的逐步沦陷和日军的暴行 | 第11-13
页 | 第二节:蚌埠伪安徽省政权的建立及人事更迭 | 第13-23
页 | 一、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及伪"安徽省政府"的相继成立 | 第13-14
页 | 二、伪安徽省政权的行政区域及区划 | 第14-15
页 | 三、伪安徽省政权的军事系统 | 第15-16
页 | 四、伪安徽省政权的人事安排及更迭 | 第16-17
页 | 五、四任伪省长 | 第17-23
页 | 1 倪道烺(1938.10.28-1941.12.19) | 第17-19
页 | 2 高冠吾(1941年12月19日-1944年1月13日) | 第19-21
页 | 3 罗君强(1944年1月14日——1944年11月) | 第21-22
页 | 4 林柏生(1945年1月1日—1945年8月17日) | 第22-23
页 | 第三节 伪省政权推行的政策和措施 | 第23-46
页 | 一、经济方面:实行统制和掠夺政策 | 第23-29
页 | 1 日军侵入安徽时的抢掠政策 | 第23-25
页 | 2 伪安徽省政权建立后的掠夺政策 | 第25-27
页 | 3 伪安徽省政权对金融的控制 | 第27-28
页 | 4 伪省政权在安徽的税收情况 | 第28-29
页 | 二、政治方面:鼓吹"中日共荣",实行清乡运动 | 第29-40
页 | 1 鼓吹"中日亲善",实行反共政策 | 第29-31
页 | 2 清乡运动 | 第31-38
页 | (1) 高冠吾时期的清乡 | 第32-33
页 | (2) 罗君强时期的清乡 | 第33-38
页 | 3、伪特务机关的建立及统治 | 第38-40
页 | 三、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奴化教育和推进"新国民运动" | 第40-43
页 | 1 “新国民运动”的推行 | 第40-41
页 | 2 实施奴化教育 | 第41-43
页 | 四、其它方面 | 第43-46
页 | 1 开设"慰安所" | 第43-45
页 | 2 设置"宏济善堂" | 第45-46
页 | 第四节:伪安徽省政权与各方面的关系 | 第46-49
页 | 一、伪安徽省政权与日本驻军的关系 | 第46-47
页 | 二、伪安徽省政权与伪中央政权的关系 | 第47-48
页 | 三、伪安徽省政权和其它方面的关系 | 第48-49
页 | 第五节 伪安徽省政权的垮台 | 第49-53
页 | 一、抗战的胜利及伪安徽省政权的垮台 | 第49-51
页 | 二、新桂系对于日军的受降和蚌埠伪省政权的接收 | 第51-53
页 | 第六节 结语 | 第53-56
页 | 附录 蚌埠伪安徽省政权大事记 | 第56-62
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62-64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