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德育辩证法的探讨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
页 | 英文摘要 | 第5-6
页 | 目录 | 第6-8
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
页 | · 高校德育辩证法概述 | 第8-10
页 | · 关于高校德育 | 第8-9
页 | ·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 第9
页 | · 关于高校德育辩证法 | 第9-10
页 | · 高校德育辩证法研究综述 | 第10-11
页 | · 学校德育辩证法研究的意义 | 第11-12
页 | ·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12-14
页 | 第2章 高校德育内容中的辩证法 | 第14-24
页 | · 德育内容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4-15
页 | · 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关联性、层次衔接性 | 第14
页 | · 一些德育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 第14-15
页 | · 内容呈现方式单调,缺乏情景性 | 第15
页 | · 德育内容中的辩证法 | 第15-24
页 | · 社会客观发展需要与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统一 | 第15-17
页 | · 德育内容与智育内容的统一性分析 | 第17-18
页 | · 德育内容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分析 | 第18-20
页 | · 德育内容中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 第20-21
页 | · 德育内容的历史性与跨时代性的统一 | 第21-23
页 | · 德育内容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 第23-24
页 | 第3章 高校德育过程中的辩证法 | 第24-36
页 | · 关于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分析 | 第24-27
页 | · 德育过程基本矛盾的成因分析 | 第24-25
页 | · 德育过程基本矛盾具体内容分析 | 第25-27
页 | · 德育过程的辩证结构 | 第27-29
页 | ·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 | 第27-28
页 | · 受教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 | 第28
页 | · 德育手段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 | 第28
页 | ·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手段之间关系 | 第28-29
页 | · 关于德育过程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关系 | 第29-31
页 | · 自我教育的内涵 | 第29-30
页 | · 德育过程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关系 | 第30-31
页 | · 关于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辩证关系分析 | 第31-32
页 | · 德育中的教育者 | 第31
页 | ·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辩证关系 | 第31-32
页 | · 德育过程的长期性与反复性 | 第32-34
页 | · 德育过程中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 | 第34-36
页 | · 德育过程中多因素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 第34
页 | · 德育过程中外部环境影响的复杂性 | 第34-36
页 | 第4章 高校德育方法中的辩证法 | 第36-44
页 | · 德育方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第36-38
页 | · 德育方法继承与创新的内涵 | 第36-37
页 | · 德育方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第37
页 | · 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方法创新关系 | 第37-38
页 | · 德育方法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第38-40
页 | · 针对性是具有唯物辩证法意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第38-39
页 | · 德育的针对性 | 第39-40
页 | · 具体德育方法中的辩证法 | 第40-42
页 | · 言教与身教的统一 | 第40
页 | · 奖励与惩罚中的辩证法 | 第40-42
页 | ·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 第42-44
页 | ·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 第42
页 | ·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 第42-44
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44-45
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
页 | 后记 | 第47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