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
页 |
英文摘要 | 第7-8
页 |
1 前言 | 第8-15
页 |
· 固氮蓝细菌的特性 | 第8-9
页 |
· 苏铁的特性 | 第9-10
页 |
· 苏铁与蓝细菌共生关系的建立 | 第10-11
页 |
· 苏铁珊瑚状根及根内共生蓝细菌的超显微结构 | 第11-12
页 |
· 蓝细菌对苏铁珊瑚状根的侵染的部位及途径 | 第12-13
页 |
· 苏铁珊瑚状根内共生蓝细菌基因组的多态性研究 | 第13-14
页 |
· 人工诱导蓝细菌进入植物的方法 | 第14-15
页 |
· 诱导固氮蓝细菌进入植物的原生质体法 | 第14
页 |
· 固氮蓝细菌与植物共培养 | 第14-15
页 |
· 研究展望 | 第15
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7
页 |
· 供试材料 | 第15-16
页 |
· 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16-18
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16-17
页 |
· 仪器 | 第17-18
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27
页 |
· 福建苏铁(C. Revoluta)珊瑚状根中蓝细菌的分离 | 第18-19
页 |
· 苏铁珊瑚状根周围土壤中蓝细菌的分离 | 第19
页 |
· 蓝细菌分离物的DNA指纹图谱 | 第19
页 |
· 蓝细菌分离物的纯化 | 第19-20
页 |
· 蓝细菌分离物中杂菌的消除 | 第20
页 |
· 16SrRNA的克隆 | 第20-24
页 |
· 模板RNA制备 | 第21
页 |
· 16SrRNA的PCR扩增 | 第21
页 |
· 16SrRNA的PCR产物的纯化 | 第21-22
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2
页 |
·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反应体系 | 第22-23
页 |
·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转化 | 第23
页 |
· 转化子的鉴定 | 第23-24
页 |
· PCR法鉴定转化子 | 第24
页 |
· 用于重组实验的蓝细菌分离物的竞争性和抑制性试验 | 第24-25
页 |
· 蓝细菌分离物形态特征 | 第25
页 |
· 蓝细菌与苏铁的重组 | 第25-26
页 |
· 苏铁珊瑚状根的体外诱导 | 第26-27
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1
页 |
· 福建苏铁(C. Revoluta)珊瑚状根及根周围土壤中蓝细菌的分离 | 第27
页 |
· 苏铁珊瑚状根及根周围土壤蓝细菌分离物的STRR-PCR指纹图谱 | 第27-28
页 |
· 苏铁珊瑚状根及根周围土壤蓝细菌分离物的Hip-PCR指纹图谱 | 第28-29
页 |
· 蓝细菌分离物的纯化 | 第29-32
页 |
· 16SrRNA的克隆 | 第32-35
页 |
· 16SrRNA的PCR产物的纯化 | 第32-33
页 |
· 连接反应体系 | 第33
页 |
· 转化子的鉴定 | 第33-35
页 |
· 蓝细菌与苏铁的重组 | 第35-37
页 |
· 用于重组实验的蓝细菌分离物的相互抑制性实验 | 第37
页 |
· 蓝细菌分离物形态特征 | 第37-38
页 |
· 蓝细菌分离物RZHA4的16SrRNA的测序 | 第38-39
页 |
· 苏铁珊瑚状根的体外诱导 | 第39-41
页 |
4 讨论 | 第41-46
页 |
· 福建苏铁(C. Revoluta)珊瑚状根及根周围土壤中蓝细菌分离物DNA指纹图谱 | 第41-42
页 |
· 关于蓝细菌分离物的纯化 | 第42
页 |
· 关于16SrRNA克隆 | 第42-43
页 |
· 关于苏铁与蓝细菌的重组体的证实 | 第43-46
页 |
附录1 | 第46-48
页 |
附录2 | 第48-50
页 |
附录3 | 第50-54
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
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