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18-28页 |
2.1 实验装置设计 | 第18-22页 |
2.1.1 实验装置构造 | 第18-19页 |
2.1.2 实验装置参数选定 | 第19-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1 采样点布置 | 第22-23页 |
2.2.2 实验安排 | 第23-24页 |
2.2.3 监测项目与方法 | 第24-25页 |
2.3 水文参数的评判方法 | 第25-28页 |
2.3.1 水文参数确定方法 | 第25-26页 |
2.3.2 水文参数控制效能评判指标 | 第26-27页 |
2.3.3 TSS控制效能评判指标 | 第27-28页 |
第3章 植被浅沟雨水径流水文特征调控效能及变化规律研究 | 第28-48页 |
3.1 城市水文及水文要素概述 | 第28-30页 |
3.2 植被浅沟雨水径流瞬时流量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3.3 植被浅沟径流峰值调控效能及变化规律 | 第31-39页 |
3.3.1 植被浅沟径流峰值调控效能 | 第31-33页 |
3.3.2 植被浅沟径流峰值调控变化规律 | 第33-36页 |
3.3.3 植被浅沟径流峰值控制效能的影响因素 | 第36-39页 |
3.4 植被浅沟次降雨径流总量调控效能及变化规律 | 第39-47页 |
3.4.1 植被浅沟次降雨径流总量调控效能 | 第40-41页 |
3.4.2 植被浅沟次降雨径流总量削减规律 | 第41-42页 |
3.4.3 植被浅沟次降雨径流总量削减控制效能的影响因素 | 第42-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植被浅沟雨水径流污染物TSS控制效能及变化规律研究 | 第48-70页 |
4.1 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概述 | 第48-49页 |
4.2 植被浅沟雨水径流TSS浓度控制效能及去除规律 | 第49-59页 |
4.2.1 植被浅沟雨水径流TSS浓度控制效能计算 | 第49-50页 |
4.2.2 不同条件下植被浅沟雨水径流TSS浓度控制效能分析 | 第50-57页 |
4.2.3 不同条件下植被浅沟径流污染物TSS浓度去除规律分析 | 第57-59页 |
4.3 植被浅沟TSS污染物负荷控制效能及削减规律 | 第59-69页 |
4.3.1 植被浅沟雨水径流TSS负荷控制效能计算 | 第59-61页 |
4.3.2 不同条件下植被浅沟雨水径流TSS负荷控制效能分析 | 第61-67页 |
4.3.3 不同条件下植被浅沟雨水径流TSS负荷削减规律分析 | 第67-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水文水质调控机理研究 | 第70-80页 |
5.1 植被浅沟雨水传输渗透规律研究 | 第70-73页 |
5.2 植被浅沟雨水径流污染物TSS去除机理研究 | 第73-79页 |
5.2.1 植被浅沟TSS浓度去除机理 | 第73-76页 |
5.2.2 植被浅沟TSS负荷削减机理 | 第76-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