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和谐社会与道德 | 第12-18页 | 第一节 和谐社会与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 第12-16页 | 一、 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第12-13页 | 二、 道德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与精神动力 | 第13-15页 | 三、 和谐社会要发挥出道德的作用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公民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 第16-18页 | 一、 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6页 | 二、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 第16-17页 | 三、 发挥道德的特殊作用能更好的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道德与法律 | 第18-23页 | 第一节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 第18-19页 | 一、 作为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的差异性 | 第18-19页 | 二、 作为社会调控手段道德与法律的同一性 | 第19页 | 第二节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 第19-21页 | 一、 道德与法律的背离 | 第19-20页 | 二、 道德立法 | 第20-21页 | 第三节 道德法律化 | 第21-23页 | 一、 道德法律化的内涵 | 第21-22页 | 二、 道德法律化的必然性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当前公民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3-30页 | 第一节 当前公民道德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一、 道德诚信的缺失 | 第23-25页 | 二、 社会公德淡漠 | 第25-26页 | 三、 领导干部道德缺失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公民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27-30页 | 一、 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 | 第27-28页 | 二、 公民素质与道德氛围方面的成因 | 第28页 | 三、 制度机制构建和管理方面的原因 | 第28页 | 四、 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和谐社会公民道德体系的构建 | 第30-43页 | 第一节 建立和谐社会公民道德体系目标机制 | 第30-33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社区 | 第30-31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企业 | 第31-32页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建立和谐社会公民道德体系运行机制 | 第33-38页 | 一、 公民道德规范的组织与实施 | 第33-35页 | 二、 社会团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 第35-36页 | 三、 学校教育内容的充实完善 | 第36-37页 | 四、 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化提升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建立和谐社会公民道德体系保障机制 | 第38-43页 | 一、 道德底线的法律界定与规范 | 第38-39页 | 二、 公民道德行为的奖励与处罚 | 第39-40页 | 三、 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与保证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