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常用英文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9页 |
· IBD病原学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血清型和致病性 | 第11页 |
· IBDV基因组及病毒结构 | 第11-12页 |
· IBD疫苗 | 第12-15页 |
· 弱毒疫苗 | 第13页 |
· 灭活苗 | 第13页 |
· 基因工程疫苗 | 第13-14页 |
· DNA疫苗 | 第14-15页 |
· 我国IBD防控中的问题 | 第15页 |
· 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剂 | 第15-16页 |
· Akirins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 第17页 |
·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第17-1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9-37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9-2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20-21页 |
· 实验室试剂配制 | 第21-22页 |
· 基因优化与合成 | 第22-23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3-24页 |
· VP2、Akirin2和GM-CSF共表达重组质粒pVP2-Akirin2-GM-CSF的构建 | 第24-28页 |
· PCR扩增VP2-Akirin2-GM-CSF基因 | 第24页 |
· PCR产物纯化 | 第24-25页 |
· 双酶切 | 第25页 |
· 连接 | 第25-26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6页 |
· 菌落PCR鉴定 | 第26-27页 |
· 阳性菌落质粒双酶切鉴定 | 第27-28页 |
· 基因序列分析验证 | 第28页 |
· 重组质粒pVP2、pAkirin2、pGM-CSF、pVP2-Akirin2和pVP2-GM-CSF的构建 | 第28页 |
· His-VP2融合蛋白的制备 | 第28-32页 |
· 重组杆状病毒Bac-VP2的构建 | 第28-30页 |
· 重组杆状病毒的鉴定—IFA检测 | 第30页 |
· 蛋白纯化及鉴定 | 第30-32页 |
· 间接ELISA检测血清VP2抗体方法的建立 | 第32-33页 |
· 间接ELISA操作步骤 | 第32页 |
· 间接ELISA条件优化 | 第32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32页 |
· 样品检测 | 第32-33页 |
· 重组质粒体外表达 | 第33页 |
· 体外转染 293T细胞 | 第33页 |
· 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 | 第33页 |
· 攻毒保护试验 | 第33-37页 |
· 攻毒剂量的确定 | 第33-34页 |
· 重组质粒免疫剂量的确定 | 第34页 |
· 动物试验分组 | 第34-35页 |
· 病变保护率 | 第35页 |
· 抗体水平检测 | 第35页 |
·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 | 第35-36页 |
· 血清IFN-γ、IL-2、IL-4、IL-6 浓度测定 | 第36-37页 |
·数据统计 | 第37页 |
· 结果 | 第37-52页 |
· PCR扩增结果 | 第37-38页 |
·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 重组杆状病毒Bac-VP2的IFA鉴定结果 | 第39页 |
· His-VP2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 第39-40页 |
· 重组质粒在 293T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 第40-42页 |
· 间接ELISA检测血清VP2抗体水平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2-44页 |
· 最适抗原包被浓度和最适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42页 |
· 间接ELISA条件优化结果 | 第42-43页 |
· 间接ELISA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43-44页 |
· 交叉反应检测结果 | 第44页 |
· 血清样品检测结果 | 第44页 |
·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 第44-46页 |
· 攻毒剂量的确定 | 第44页 |
· 免疫剂量的确定 | 第44-45页 |
·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 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第46-48页 |
· 间接ELISA检测血清VP2抗体水平 | 第46-47页 |
· 中和抗体滴度检测结果 | 第47-48页 |
·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结果 | 第48-49页 |
·血清IFN-γ、IL-2、IL-4 和IL-6 浓度检测结果 | 第49-52页 |
· 血清IFN-γ 浓度检测结果 | 第49页 |
· 血清IL-2 浓度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 血清IL-4 浓度检测结果 | 第50-51页 |
· 血清IL-6 浓度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 目的基因的选择 | 第52-53页 |
· 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53页 |
· IBDV VP2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3-54页 |
· IBD DNA疫苗免疫保护力评价 | 第54页 |
· Akirin2和GM-CSF对VP2 DNA疫苗佐剂效应分析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