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室内空气PM2.5的相关政策、标准及科研项目情况 | 第10-12页 |
· 室内空气PM2.5浓度及其组分监测技术研究概述 | 第12页 |
· 室内环境空气中PM2.5污染源解析技术 | 第12-13页 |
· 室内空气PM2.5的健康风险调查 | 第13页 |
· 室内空气PM2.5的污染控制对策和方法研究 | 第13-14页 |
·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4-15页 |
· 研究难点 | 第15页 |
·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时间-活动模式问卷调查 | 第17-20页 |
· 问卷调查内容 | 第17页 |
· 问卷调查结果 | 第17-20页 |
3 样品采集与理化性分析方法 | 第20-26页 |
· 布点与样品采集 | 第20-21页 |
· 样品分析 | 第21-24页 |
· 重量分析 | 第21-22页 |
· 化学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 OC/EC分析方法 | 第22页 |
· 水溶性离子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金属元素分析方法 | 第23页 |
· 有机物多环芳烃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统计分析 | 第24页 |
· 质量保证 | 第24-26页 |
4 典型室内环境空气中PM2.5质量浓度特征与来源解析 | 第26-30页 |
· 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特征 | 第26-27页 |
· 与广州市其它室内外PM2.5浓度水平比较 | 第27-28页 |
· 室内外细颗粒物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5 典型室内外环境空气中PM2.5中组分的理化特性 | 第30-46页 |
· 采样期间典型室内外PM2.5中OC、EC浓度分析 | 第30-32页 |
· 室内外PM2.5中OC、EC浓度 | 第30-31页 |
· 室内外PM2.5中OC、EC来源分析 | 第31-32页 |
· 采样期间典型室内外PM2.5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分析 | 第32-35页 |
· 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 | 第32-33页 |
· 水溶性离子占PM2.5浓度比例 | 第33-34页 |
· PM2.5中水溶性离子间的相关性 | 第34-35页 |
· 采样期间典型室内外PM2.5中金属元素浓度特征分析 | 第35-39页 |
· 金属元素浓度特征 | 第35-37页 |
· 金属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 采样期间典型室内外PM2.5中有机物浓度分析 | 第39-44页 |
· 典型室内外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 | 第39-42页 |
· 典型室内外环境中多环芳烃组成特征 | 第42-43页 |
· 典型室内外环境空气中多环芳烃来源判定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6 室内环境PAHs暴露人群健康风险评估 | 第46-51页 |
· 暴露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 室内环境中PAHs的人体呼吸暴露评估 | 第47-48页 |
· 室内环境中PAHs的人体致癌风险评估 | 第48-50页 |
· 预期寿命损失评估 | 第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7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1页 |
· 创新 | 第51-52页 |
· 展望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