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一)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 第9页 |
(二)我国高校隐性课程建设存在不足 | 第9页 |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时代要求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关于中美高校隐性课程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关于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隐性课程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创新之处:隐性课程在比较研究中的新尝试 | 第14页 |
五、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六、研究思路:在比较研究和问题分析中得出启示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高校隐性课程概述 | 第16-2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课程 | 第16页 |
二、隐性课程 | 第16-17页 |
三、高校隐性课程 | 第17页 |
第二节 隐性课程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厘清 | 第17-18页 |
一、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密不可分,相互关联 | 第17-18页 |
二、隐性课程与校园文化:不同角度的两个概念 | 第18页 |
第三节 高校隐性课程的特征 | 第18-19页 |
第四节 高校隐性课程的功能 | 第19-21页 |
一、德育功能 | 第20页 |
二、智育功能 | 第20-21页 |
三、体育功能 | 第21页 |
四、美育功能 | 第21页 |
第五节 高校隐性课程的类型 | 第21-23页 |
一、物质层面上的高校隐性课程 | 第21-22页 |
二、精神层面上的高校隐性课程 | 第22页 |
三、制度层面上的高校隐性课程 | 第22页 |
四、行为层面上的高校隐性课程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隐性课程之比较 | 第23-32页 |
第一节 物质层面隐性课程之比较 | 第23-25页 |
一、校园总体环境:各具东西方独特魅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 第23-24页 |
二、校园硬件设施: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存在一定的差距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精神层面隐性课程之比较 | 第25-27页 |
一、大学办学理念:各具独特传统办学理念,都得以传承与发扬 | 第25-26页 |
二、校园价值观: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不同体现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制度层面隐性课程之比较 | 第27-29页 |
一、学生事务管理:重视学生需求,以人为本 | 第27-28页 |
二、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管理严格,但管理体制有差异 | 第28-29页 |
第四节 行为层面隐性课程之比较 | 第29-32页 |
一、学生社团与学生活动:种类繁多,活动丰富 | 第29-30页 |
二、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人际氛围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隐性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第一节 我国高校隐性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3页 |
一、物质层面隐性课程:缺乏深层教育性 | 第32页 |
二、精神层面隐性课程:大学纯净之风受冲击 | 第32-33页 |
三、制度层面隐性课程:人文关怀体现不到位 | 第33页 |
四、行为层面隐性课程:教育影响力不强 | 第33页 |
第二节 我国高校隐性课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一、主观上对隐性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刻 | 第33-34页 |
二、隐性课程自身特点使其建设易受忽视 | 第34页 |
三、社会多元文化对大学校园产生消极影响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中美高校隐性课程比较对我国高校隐性课程建设的启示 | 第35-40页 |
第一节 物质层面高校隐性课程建设之启示 | 第35-36页 |
一、创造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 | 第35页 |
二、不断完善校园硬件设施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精神层面高校隐性课程建设之启示 | 第36-37页 |
一、不断优化高校办学理念 | 第36页 |
二、加强高校校风建设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制度层面高校隐性课程建设之启示 | 第37-38页 |
一、重视“以人为本”的高校制度建设 | 第37页 |
二、遵循管理和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38页 |
第四节 行为层面高校隐性课程建设之启示 | 第38-40页 |
一、打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 第38页 |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