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G银行转型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引言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社区银行的界定 | 第9-10页 | · 国内外关于社区银行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主要不足 | 第11-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 主要不足 | 第13-14页 | 二、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14-23页 | (一) 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特点 | 第14-15页 | · 经营机制灵活 | 第14页 | · 资金运用集中 | 第14页 | · 市场定位准确 | 第14页 | · 产品服务个性 | 第14-15页 | (二) 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优势 | 第15-16页 | · 成本优势 | 第15页 | · 服务优势 | 第15-16页 | · 规模经济 | 第16页 | (三) 社区银行的风险防范 | 第16-17页 | · 软信息的获得,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 | 第16页 | · 关系型借贷的开展,有助于减少银行的信用风险 | 第16-17页 | · 存款来源的稳定,有助于降低流动性风险 | 第17页 | (四) 国外社区银行经验借鉴 | 第17-21页 | · 富国银行 | 第17-20页 | · 日本地方银行 | 第20-21页 | (五) 国外社区银行与我国“社区支行”的区别 | 第21-23页 | 三、城市商业银行向社区银行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7页 | (一) 不断调整金融结构、完善金融服务的需求 | 第23-24页 | · 为中小企业、居民服务的银行机构占比较低 | 第23-24页 | · 客户不断增长、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得不到较好满足 | 第24页 | (二)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转型的战略选择 | 第24-25页 | (三)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城市商业银行推动零售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 | 第25-27页 | 四、G银行转型为社区银行的SWOT分析 | 第27-38页 | (一) 优势分析 | 第27-32页 | · G银行区域比较优势明显 | 第27-29页 | · 拥有先进的小贷技术和特色化小贷产品 | 第29-30页 | · 零售业务特色鲜明、种类丰富 | 第30-31页 | · 开展的社区金融服务取得了较好成效 | 第31-32页 | (二) 劣势分析 | 第32-34页 | · G银行尚处于社区银行的初步探索阶段 | 第32页 | · 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与业务发展速度不匹配 | 第32-33页 | · 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的个性化仍有欠缺 | 第33页 | · 对社区支行的人员配备上存在不足 | 第33-34页 | (三) 机遇分析 | 第34-35页 | · 银行业面临战略转型的新常态 | 第34页 | · 企业、居民的金融需求日益增长 | 第34-35页 | (四) 威胁分析 | 第35-38页 | · 银行间竞争激烈 | 第35页 | · 金融脱媒趋势对社区银行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造成威胁 | 第36页 | · 社区银行相关业务可能提高成本收入比 | 第36-38页 | 五、G银行向社区银行转型发展建议 | 第38-43页 | (一) 有效细分市场,深入研究市场需求 | 第38-39页 | · 细分社区市场,描绘社区金融生态图 | 第38页 | · 为小企业量身定做,满足个性化金融需求 | 第38-39页 | · 推行交叉营销,提高客户贡献度 | 第39页 | (二) 发挥“软信息”优势,积极推动关系型信贷 | 第39-40页 | · 充分利用社区宣传、社区组织等渠道,将软信息获取生活化 | 第39页 | · 系统地储存、处理软信息,将软信息的保存“硬”化 | 第39-40页 | (三) 严格控制风险,加强风险防范 | 第40-41页 | · 加强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 | 第40页 | · 加强业务创新的风险防范 | 第40页 | · 加强对社区支行风险管控 | 第40-41页 | · 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 第41页 | (四)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员素质 | 第41页 | (五) 积极争取监管部门的政策支持 | 第41-43页 | 六、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