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 植物类黄酮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植物花色形成的物质基础 | 第10页 |
· 植物类黄酮的种类和结构 | 第10-11页 |
· 植物类黄酮的生物合成 | 第11-12页 |
· 植物类黄酮组成与花色的关系 | 第12页 |
· 植物花色的基因工程 | 第12-13页 |
2 红掌花色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红掌花色化学及生理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红掌花色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5-17页 |
· 植物材料Ⅰ | 第15页 |
· 植物材料Ⅱ | 第15-16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16-1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7-24页 |
· 红掌佛焰苞中花色素与颜色形成的关系的初步研究 | 第17-18页 |
· 红掌佛焰苞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 | 第18-20页 |
· 红掌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及其稳定性表达分析 | 第20-22页 |
· 红掌佛焰苞中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22-23页 |
· 红掌佛焰苞发育过程中类黄酮的含量和组分测定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64页 |
1 红掌佛焰苞中花色素与颜色形成的关系 | 第24-32页 |
· 红掌佛焰苞的颜色 | 第24页 |
· 花色素在佛焰苞中的分布 | 第24-26页 |
· 佛焰苞中花色素的初步定性 | 第26-28页 |
· 不同品种佛焰苞中的色素含量差异 | 第28-29页 |
· 佛焰苞颜色与花色素的关系 | 第29-32页 |
2 红掌佛焰苞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 | 第32-40页 |
· 样品总RNA质量检测 | 第32页 |
· 凝胶电泳检测关键基因的PCR扩增产物 | 第32-33页 |
·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3-40页 |
3 红掌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及其稳定性表达分析 | 第40-48页 |
· RNA质量分析及常规PCR定性检测 | 第40-41页 |
· 荧光定量PCR中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1-42页 |
· 内参基因的表达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42-48页 |
4 红掌佛焰苞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48-53页 |
· ‘Tropical’佛焰苞发育不同阶段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48-49页 |
· ‘Cheers’佛焰苞发育不同阶段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49-50页 |
· ‘Coffee’佛焰苞发育不同阶段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0-51页 |
· ‘Acropolis’佛焰苞发育不同阶段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1-52页 |
· ‘Rapido’佛焰苞发育不同阶段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2-53页 |
· ‘Midor’佛焰苞发育不同阶段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3页 |
5 红掌佛焰苞颜色与关键基因相关性及类黄酮含量测定 | 第53-64页 |
· 红掌佛焰苞发育过程中颜色与关键基因相关性 | 第53-55页 |
· 红掌佛焰苞发育过程中总黄酮和总花青素苷含量差异 | 第55-57页 |
· 红掌佛焰苞中黄酮及黄酮醇组分及含量 | 第57-61页 |
· 红掌佛焰苞中花青素苷组分及含量测定 | 第61-6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4-69页 |
1 红掌佛焰苞中色素含量与颜色之间的数量关系 | 第64-65页 |
2 红掌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 第65-66页 |
3 红掌佛焰苞中基因表达与佛焰苞颜色之间的相关性 | 第66页 |
4 红掌佛焰苞中关键基因表达与类黄酮色素及颜色之间的关系 | 第66-69页 |
· CHS与总黄酮含量(TFC)和总花青素苷(TAC)含量之间相关性 | 第66-67页 |
· F3H与黄酮醇含量(FC)之间相关性 | 第67页 |
· DFR与总黄酮(TFC)和总花青素苷含量(TAC)的相关性 | 第67页 |
· ANS与总花青素苷含量(TAC)的相关性 | 第67页 |
· F3’H与总花青素苷含量(TAC)、花青素苷比值(R)和3'OH类色素含量C_((3'OH))的相关性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缩略词表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