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文献评述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特性 | 第15-17页 | ·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 第15页 | · 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 | 第15-16页 | ·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性 | 第16-17页 | ·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价值链理论 | 第17-18页 | · 分工和交易费用理论 | 第18页 | ·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价值链的方式 | 第18-20页 | ·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发展的背景 | 第18-19页 | · 关系性嵌入 | 第19页 | · 结构性嵌入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机理研究 | 第20-26页 | ·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 第20-22页 | · 制造业企业“外包”型 | 第20页 | · 制造业企业“内生”型 | 第20-21页 | · 两者关系比较 | 第21-22页 | ·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机理研究 | 第22-24页 | · 分工深化,分离制造与服务环节,形成核心竞争力 | 第22-23页 | · 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企业创造差异化优势,提升非价格竞争能力 | 第23页 | · 服务外包,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 | 第23-24页 |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演变分析 | 第24-26页 | · 生产性服务业内生于制造业的阶段 | 第24页 |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分离的阶段 | 第24-25页 |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阶段 | 第25-26页 |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制造业价值链的实证研究 | 第26-40页 | · 现状描述 | 第26-32页 | · 三次产业经济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增加值及其比重分析 | 第27-29页 | ·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分区域比较 | 第29-31页 | ·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产业关联分析 | 第31-32页 | ·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2-38页 | ·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 第32-34页 | · 模型构建 | 第34-35页 | · 实证过程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路径选择 | 第40-52页 | · 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40-42页 | · 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 | 第40-41页 | · 国家价值链自主创新缺失 | 第41-42页 | · 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 | 第42-44页 | ·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 | 第43页 | · 制造业服务化的新特性 | 第43-44页 | · 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选择 | 第44-51页 | · 路径一:基础服务的标准化制造——以江苏通鼎光电股份公司为例 | 第44-45页 | · 路径二:产品增值的差异化制造——以海尔公司为例 | 第45-47页 | · 路径三:专业化服务的去制造化——以耐克公司为例 | 第47-49页 | · 路径四:集成化服务的资源整合——以IBM公司为例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2-55页 | ·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价值链影响的结论分析 | 第52-53页 | ·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政策建议 | 第53-55页 | · 加大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力度 | 第53-54页 | · 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