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有机液锂离子电池的简介 | 第10-12页 |
· 有机液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0页 |
· 有机液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 水溶液锂离子电池 | 第12-19页 |
· 水溶液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4页 |
· 水溶液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NaV_3O_8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晶体结构特点 | 第19页 |
· NaV_3O_8作为锂电池正极的充放电机制 | 第19页 |
· 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 第19-20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和意义 | 第20-2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2 Na_2V_6O_(16)纳米线的合成及在水系锂离子电池中的可行性探究 | 第23-34页 |
· 引言 | 第23-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 材料的制备 | 第25页 |
· 电极的制备 | 第25页 |
· 材料的表征 | 第25页 |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 电解液的配置 | 第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 钒酸钠纳米线的表征 | 第26-30页 |
· 钒酸钠纳米线在水溶液中的可行性探究 | 第30-31页 |
·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钒酸钠锂离子扩散动力学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以Na_2V_6O_(16)为负极的水系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4-48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 实验设备 | 第34-35页 |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6页 |
· LiNi_(1/3)Mn_(1/3)Co_(1/3)O_2、LiFePO_4和LiMn_2O_4在中性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35-38页 |
· Na_2V_6O_(16)//LiNi_(1/3)Mn_(1/3)Co_(1/3)O_2水溶液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8-40页 |
· Na_2V_6O_(16)//LiFePO_4水溶液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43页 |
· Na_2V_6O_(16)//LiMn_2O_4水溶液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3-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Na_2V_6O_(16)//LiMn_2O_4水系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研究 | 第48-56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 实验设备 | 第48页 |
· 材料的表征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 Na_2V_6O_(16)//LiMn_2O_4水溶液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反应机理研究 | 第49-53页 |
· Na_2V_6O_(16)//LiMn_2O_4水溶液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衰减机理研究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