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案件的类型分析 | 第14-20页 |
一、 无过错配偶诉有过错配偶(6 起) | 第14-16页 |
二、 无过错配偶诉第三人(2 起) | 第16页 |
三、 无过错配偶诉有过错配偶及第三人(5 起) | 第16-17页 |
四、 有过错配偶诉第三人(2 起) | 第17-18页 |
五、 第三人诉无过错配偶(1 起)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侵权纠纷的基础研究 | 第20-29页 |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研究 | 第20-21页 |
一、 人类结偶习性的由来 | 第20-21页 |
二、 人类的多偶本能和求新冲动 | 第21页 |
第二节 社会学基础研究 | 第21-25页 |
一、 家庭模式的演变 | 第21-23页 |
二、 现代婚姻的功能及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 | 第23-24页 |
三、 性道德从“贞操中心”向“子女中心”转移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法理学基础研究 | 第25-29页 |
一、 法律的作用:主流价值的捍卫者 | 第25-26页 |
二、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分离后的结合 | 第26-27页 |
三、 婚姻家庭法律的特殊性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纠纷的比较法研究 | 第29-52页 |
第一节 德国关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纠纷的理论与实践 | 第29-32页 |
一、 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相关之法律规定 | 第29-30页 |
二、 原则上不认可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 | 第30-31页 |
三、 例外的情形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法国关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纠纷的理论与实践 | 第32-36页 |
一、 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相关之法律规定 | 第32-33页 |
二、 最高法院立场的转变 | 第33-35页 |
三、 例外的情形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日本关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纠纷的理论与实践 | 第36-40页 |
一、 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相关之法律规定 | 第36-37页 |
二、 法院判例的演变 | 第37-38页 |
三、 理论界的争议 | 第38-40页 |
第四节 意大利关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纠纷的理论与实践 | 第40-43页 |
一、 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相关之法律规定 | 第40页 |
二、 原则上否认针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40-41页 |
三、 由第三人担责的几种例外情形 | 第41-42页 |
四、 对有过错配偶责任的追究 | 第42-43页 |
第五节 我国台湾地区关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纠纷的理论与实践 | 第43-48页 |
一、 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相关之法律规定 | 第43-44页 |
二、 从“最高法院”判例及决议看请求权依据的变迭 | 第44-47页 |
三、 学术界的各种观点 | 第47-48页 |
第六节 英美关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纠纷的理论与实践 | 第48-52页 |
一、 英国法上的“通奸之诉”及“通奸损害赔偿之诉” | 第48-49页 |
二、 美国法上的“通奸之诉”和“失爱之诉” | 第49-50页 |
三、 英美法院审判思路的转变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我国大陆地区关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民事责任认定的理论与现状 | 第52-64页 |
第一节 相关法律规定及实务见解 | 第52-54页 |
一、 《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52-54页 |
二、 《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及《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54页 |
第二节 忠实义务的式微及配偶权入法的争议 | 第54-58页 |
一、 忠实义务的式微 | 第54-56页 |
二、 支持配偶权入法的主要理由 | 第56-57页 |
三、 反对配偶权入法的主要理由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关于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侵害客体的其他讨论 | 第58-64页 |
一、 名誉权说 | 第58-59页 |
二、 身份法益说 | 第59-61页 |
三、 一般人格权说 | 第61-63页 |
四、 不保护说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民事责任认定的基本构想 | 第64-67页 |
一、 构成侵权责任的情形 | 第64-65页 |
二、 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65-66页 |
三、 民事责任的形式和范围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