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农牧民收入概念界定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牧民收入环境和现状 | 第16-22页 |
一、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概况 | 第16-17页 |
(一)自然环境 | 第16页 |
(二)人文环境 | 第16-17页 |
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经济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一)自治县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第17页 |
(二)自治县经济发展结构分析 | 第17-18页 |
(三)自治县经济发展速度分析 | 第18页 |
三、农业畜牧业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一)农业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二)畜牧业发展概况 | 第19页 |
四、近年来农牧民增收政策环境 | 第19-22页 |
(一)中央“一号文件”十次聚焦“三农”问题 | 第19-20页 |
(二)自治县各相关部门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举措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牧民收入分析 | 第22-28页 |
一、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牧民收入的阶段性分析 | 第22-24页 |
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牧民收入的结构性分析 | 第24-25页 |
三、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牧民收入的区域比较分析 | 第25-28页 |
(一)与新疆其它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区域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二)与塔城地区其它四县二市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区域比较分析 | 第26页 |
(三)自治县各乡镇之间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区域比较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农牧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7页 |
一、农牧民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一)农牧民收入增长稳定,但与同类地区仍有差距 | 第28页 |
(二)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主体地位 | 第28页 |
(三)农牧民收入生产成本增加,成为农牧民增收难题 | 第28-29页 |
二、影响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原因分析 | 第29-37页 |
(一)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29-30页 |
(二)农牧民文化水平不高,科学技术落后 | 第30-31页 |
(三)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 | 第31-35页 |
(四)农牧业的弱质性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农牧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2页 |
一、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一)转移去向以县城为主,从业结构呈多元化趋势 | 第38页 |
(二)转移主要通过“三缘”实现 | 第38页 |
(三)务工人员参加相关技能培训所占比例较小 | 第38页 |
(四)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窄 | 第38-39页 |
(五)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外出务工多以一个人为主 | 第39页 |
(六)外出务工工资收入对农牧民收入的贡献仍然较低 | 第39页 |
三、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劳动力转移过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一)外出务工人员社会扶助体系和制度不完善 | 第39页 |
(二)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以就地转移为主 | 第39-40页 |
(三)劳动技能缺乏,人力资本投入过低 | 第40页 |
(四)劳动力的社会资本不断弱化 | 第40-41页 |
(五)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完善 | 第41页 |
(六)自然地理环境所带来的交通不畅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牧民增收对策 | 第42-50页 |
一、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 | 第42-46页 |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 | 第42-43页 |
(二)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牧民 | 第43-44页 |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 第44-46页 |
(四)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牧业弱质性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 第46页 |
二、提高工资性收入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 | 第46-50页 |
(一)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 第46-47页 |
(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提升农牧民素质和技能水平 | 第47-48页 |
(三)做好剩余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和指导工作,加快发展农村劳务中介组织 | 第48页 |
(四)在土地流转中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 第48-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