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现有研究总结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ACG 亚文化传播现象概说 | 第14-2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一、 中国特色的“ACG” | 第14-16页 |
二、 为“动漫”正名 | 第16-17页 |
第二节 ACG 文化的亚文化性 | 第17-20页 |
第三节 ACG 亚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阶段 | 第20-26页 |
一、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末:官方媒体的“蜜月期” | 第20-21页 |
二、 2001 年至 2005 年:群体传播的春天 | 第21-22页 |
三、 2006 年至 2001 年:主流媒体渠道的凛冬 | 第22-23页 |
四、 2010 年至今:正规出版物与网络播放权的“融冰期” | 第23-26页 |
第二章 ACG 亚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模式分析 | 第26-34页 |
第一节 作品(内容)的传播模式 | 第26-30页 |
一、 电子媒介传播:上传——汉化——发布模式 | 第26-28页 |
二、 实体媒介传播:非版权物为主,引进为辅 | 第28-30页 |
第二节 ACG 相关信息的传播模式 | 第30-34页 |
一、 网络聚合传播 | 第30-31页 |
二、 群体传播 | 第31-32页 |
三、 期刊杂志传播 | 第32-34页 |
第三章 ACG 亚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特点分析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大众媒介缺席的异化传播 | 第34-35页 |
一、 作品流入渠道严重异化 | 第34-35页 |
二、 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作用的缺失 | 第35页 |
第二节 汉化群体构成的层级传播 | 第35-38页 |
一、 作为“意见领袖”的汉化群体 | 第36-37页 |
二、 作为“把关人”的汉化群体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内容再生产构建的 · 式传播 | 第38-42页 |
一、 国内的同人文化传播 | 第38-40页 |
二、 ACG 文化的中国特色衍生 | 第40-42页 |
第四章 ACG 亚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影响与启示 | 第42-53页 |
第一节 ACG 亚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分析 | 第42-47页 |
一、 中国成为日本 ACG 产品的消费市场 | 第42-44页 |
二、 压缩了国产动漫游戏作品的生存空间 | 第44-45页 |
三、 ACG 亚文化对国内主流文化的渗透 | 第45-46页 |
四、 间接带动了日本相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 第46页 |
五、 ACG 亚文化的负面要素引发的忧虑 | 第46-47页 |
第二节 ACG 亚文化在中国传播现象的启示 | 第47-53页 |
一、 应正视国内 ACG 受众对相应文化产品的客观需求 | 第47-48页 |
二、 亚文化市场审查与引导环节亟待加强 | 第48-49页 |
三、 重视媒介互动与产业链整合对创造文化产品市场活力的作用 | 第49-51页 |
四、 国内潜在创作资源尚待发掘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