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NBA 在我国的媒介化传播 | 第11-13页 |
1.1.1 NBA 的媒介化生存 | 第11-12页 |
1.1.2 NBA 在中国的电视传播 | 第12-13页 |
1.1.3 NBA 在中国的网络传播 | 第13页 |
1.2 选题意义与论文框架 | 第13-17页 |
1.2.1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NBA 赛事传播中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的传播特性、传播者和受众 | 第17-23页 |
2.1 NBA 赛事传播中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传播特性的比较 | 第17-19页 |
2.1.1 传播模式:电视的线性模式与网络的网状模式 | 第17-18页 |
2.1.2 传播空间:电视的纵向空间与网络的横向空间 | 第18-19页 |
2.1.3 文本形态:电视的多文本形态与网络的超文本形态 | 第19页 |
2.2 NBA 赛事传播中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传播者的比较 | 第19-21页 |
2.2.1 传播者风格的比较 | 第19-20页 |
2.2.2 传播者功能的比较 | 第20-21页 |
2.3 NBA 赛事传播中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受众的比较 | 第21-23页 |
2.3.1 电视受众的异质性与网络受众的同质性 | 第21-22页 |
2.3.2 电视受众的被动性和网络受众的自主性 | 第22-23页 |
第3章 电视与网络 NBA 赛事直播的比较 | 第23-33页 |
3.1 传播渠道:电视的单一性与网络的多样性 | 第23-24页 |
3.2 NBA 赛事直播传播内容的比较 | 第24-30页 |
3.2.1 个案分析:中央五套与新浪的 NBA 赛事直播 | 第24-28页 |
3.2.2 电视内容的视觉本位与网络内容的“倾向性”本位 | 第28-29页 |
3.2.3 电视内容深度与网络内容广度的互补 | 第29-30页 |
3.3 受众体验:电视“准直播”与网络“伪直播”带来的时滞 | 第30-33页 |
第4章 电视与网络 NBA 赛事专栏的比较 | 第33-39页 |
4.1 NBA 赛事专栏传播内容的比较 | 第33-35页 |
4.1.1 个案分析:《NBA 最前线》与《声色 NBA》 | 第33-34页 |
4.1.2 栏目杂志性的共同特征 | 第34-35页 |
4.1.3 栏目个性化的不同彰显 | 第35页 |
4.2 栏目的传播特点:电视的即时互动与网络的延时互动 | 第35-36页 |
4.3 生产营销:网络专栏电视化制作与电视专栏网络化融合 | 第36-39页 |
4.3.1 生产制作流程的比较 | 第36-37页 |
4.3.2 宣传合作方式的比较 | 第37-39页 |
第5章 竞争与竞合:NBA 赛事电视与网络传播的发展走向 | 第39-46页 |
5.1 NBA 赛事电视与网络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39-41页 |
5.1.1 NBA 赛事电视传播:主导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 第39-40页 |
5.1.2 NBA 赛事网络传播:无限可能与发展瓶颈 | 第40-41页 |
5.2 NBA 赛事电视与网络传播竞争与竞合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环境 | 第41-43页 |
5.2.1 媒介生态视角下 NBA 赛事电视与网络传播的关系 | 第41-42页 |
5.2.2 “三网融合”对 NBA 赛事电视与网络传播的影响 | 第42-43页 |
5.3 关于 NBA 赛事电视与网络传播竞争与竞和的猜想 | 第43-46页 |
5.3.1 NBA 赛事电视传播融合性发展的展望 | 第43页 |
5.3.2 NBA 赛事网络传播独立性发展的设想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