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的来源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 第13-15页 |
四、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5-16页 |
五、核心概念阐述 | 第16-18页 |
(一) 西南省域 | 第16页 |
(二) 破坏性地震 | 第16-17页 |
(三) 特急期 | 第17-18页 |
第一章 西南省域地震特急期应急管理现状及力量配置分析 | 第18-24页 |
一、西南省域地震特征及应急处置的区域特性分析 | 第18-19页 |
(一) 地震频发 | 第18页 |
(二) 崎岖险峻的地形,交通不便 | 第18页 |
(三) 医疗保障困难 | 第18-19页 |
(四) 少数民族聚集,语言交流不便和风俗民情众多 | 第19页 |
二、西南省域地震特急期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 第19-21页 |
(一) 西南省域地震应急管理现状 | 第19-20页 |
(二) 地震特急期应急管理分析 | 第20-21页 |
三、西南省域特急期地震应急管理须配置的主要力量 | 第21-24页 |
(一) 搜救力量 | 第21-22页 |
(二) 交通运输力量 | 第22页 |
(三) 医疗救护力量 | 第22页 |
(四) 工程抢险力量 | 第22-23页 |
(五) 应急通讯力量 | 第23页 |
(六) 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 | 第23页 |
(七) 物资保障力量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破坏性地震特急期应急管理力量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1页 |
一、地震参数影响分析 | 第24-27页 |
(一) 发震时刻 | 第24-25页 |
(二) 地震烈度 | 第25-26页 |
(三) 震级 | 第26-27页 |
二、灾区背景信息影响分析 | 第27-29页 |
(一) 震区人口密度 | 第27页 |
(二) 建筑物情况 | 第27-28页 |
(三) 震中离城镇距离 | 第28-29页 |
三、应急救援处置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一) 震区地质灾害情况 | 第29-30页 |
(二) 震区交通状况影响分析 | 第30页 |
四、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西南省域破坏性地震特急期应急管理力量合理配置的依据 | 第31-39页 |
一、地震应急响应等级 | 第31-32页 |
二、Ⅰ级响应力量配置依据——西南省域7.0级以上地震案例 | 第32-33页 |
三、Ⅱ级响应力量配置依据——西南省域6.5-7.0级地震案例 | 第33-35页 |
四、Ⅲ级响应力量配置依据——西南省域6.0-6.5级地震案例 | 第35-37页 |
五、Ⅳ级响应力量配置依据——西南省域5-6级地震案例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西南省域破坏性地震特急期应急管理力量合理配置的初步设想 | 第39-51页 |
一、地震应急响应等级的初判 | 第39-40页 |
二、西南省域破坏性地震特急期应急管理力量的分级分类配置 | 第40-46页 |
(一) 西南省域破坏性地震特急期Ⅰ级响应力量配置分析 | 第40-41页 |
(二) 西南省域破坏性地震特急期Ⅱ级响应力量配置分析 | 第41-43页 |
(三) 西南省域破坏性地震特急期Ⅲ级响应力量配置分析 | 第43-44页 |
(四) 西南省域破坏性地震特急期Ⅳ级响应力量配置分析 | 第44-46页 |
三、西南省域破坏性地震特急期应急管理力量配置补充分析 | 第46-51页 |
(一) 人员灾情预评估 | 第46-48页 |
(二) 震后房屋破坏估算 | 第48页 |
(三) 震后生命线震害估算 | 第48-49页 |
(四) 震后次生灾害估算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