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视域与乡村视域中的大学生“村官”形象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一、研究动机 | 第7-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 大学生"村官"研究 | 第9-10页 | (二) 媒介视域中的特殊群体研究 | 第10-11页 | (三) 乡村传播研究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内容分析 | 第12页 | (二) 深度访谈 | 第12-13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媒介视域中的大学生"村官" | 第14-31页 | 第一节 关注媒介视域中的大学生"村官" | 第14-18页 | 一、大学生"村官"受到媒体热捧 | 第14-15页 | 二、内容分析的框架设计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媒介描述中的大学生"村官"众生像 | 第18-27页 | 一、创业先锋——产业调整的中坚 | 第19-21页 | 二、公益典范——老幼妇孺的保姆 | 第21-22页 | 三、文化使者——文明建设的主力 | 第22-24页 | 四、勇挑重担——"助理"变"当家" | 第24-25页 | 五、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 | 第25-26页 | 六、爱在基层——农村大地喜结良缘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媒介视域中大学生"村官"形象报道的主要特征 | 第27-31页 | 一、政策解读多,实际成效少 | 第27-28页 | 二、正面报道多,负面报道少 | 第28页 | 三、群体关注多,个体关注少 | 第28-29页 | 四、舆论引导多,舆论监督少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乡村视域中的大学生"村官" | 第31-51页 | 第一节 乡村社会中的人际传播 | 第31-33页 | 一、传受信息丰富,信任度高 | 第31-32页 | 二、传受方式直接,效果显著 | 第32-33页 | 三、传受界限模糊,可控性强 | 第33页 | 四、传受形式多样,情感性强 | 第33页 | 第二节 乡村人际网络中的大学生"村官" | 第33-37页 | 一、空降一族——从"龙门"到"农门" | 第34页 | 二、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社会互动 | 第34-35页 | 三、本研究访谈对象概述 | 第35-37页 | 第三节 乡村人际传播中的大学生"村官"形象 | 第37-51页 | 一、村民视角 | 第37-41页 | 二、村干部视角 | 第41-44页 | 三、大学生"村官"视角 | 第44-51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村官"形象塑造产生落差的反思 | 第51-61页 | 第一节 媒介塑造大学生"村官"形象的问题 | 第51-54页 | 一、报道的模式化掩盖事实的生动性 | 第51-53页 | 二、对象的群体性遮蔽村官的个性化 | 第53-54页 | 三、记者的话语权替代村民的话语权 | 第54页 | 第二节 造成落差的原因探析 | 第54-56页 | 一、宣传机制 | 第54-55页 | 二、媒介因素 | 第55页 | 三、社会环境 | 第55-56页 | 第三节 改进大学生"村官"形象的求解 | 第56-61页 | 一、媒体层面 | 第56-59页 | 二、大学生"村官"层面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一 对大学生"村官"、村民、村干部个案的访谈提纲 | 第65-68页 | 附录二 个案访谈对象的简要介绍 | 第68-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