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 第11-18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形成 | 第11-1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11-1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 | 第13-14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演变及其原因 | 第14-18页 |
(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频繁使用 | 第14-15页 |
(二)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不再使用的原因 | 第15-16页 |
(三)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广泛应用及其原因 | 第16-18页 |
第二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变化发展过程 | 第18-24页 |
一、20世纪9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理解与发展 | 第18-20页 |
(一) 从历史思维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18-19页 |
(二) 20世纪90年代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理解与发展 | 第19-20页 |
二、21世纪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与发展 | 第20-24页 |
(一) 从多种思维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20页 |
(二) 21世纪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理解与发展 | 第20-24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呈现多样化的原因 | 第24-31页 |
一、历史缘由 | 第24-2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初始定义不明确 | 第2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留下了巨大阐释余地 | 第24-25页 |
二、现实根源 | 第25-2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世界眼光与国际情形深刻变化的要求 | 第25-26页 |
(二) 中国国情的深刻变化和实践发展要求 | 第26-27页 |
三、与本学科自身研究现状有关 | 第27-31页 |
(一) 当代诠释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27-2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象尚未达成统一认识 | 第28-29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野和方法的多样化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基本原则及核心要素 | 第31-39页 |
一、基本原则 | 第31-36页 |
(一) 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二大有机"构件" | 第31-32页 |
(二) 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32-35页 |
(三) 紧扣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实践主题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 第35-36页 |
二、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之我见 | 第36-3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界定 | 第3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核心要素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