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0
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
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
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4
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
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
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
页 |
第二章 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 | 第15-29
页 |
·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 第15-17
页 |
· 资料来源 | 第15-16
页 |
· 平均值滑动平均 | 第16
页 |
· 线性倾向估计 | 第16-17
页 |
· 霾的气候特征及统计规律 | 第17-23
页 |
· 霾的月、季变化及成因 | 第17-19
页 |
· 霾的年际变化及成因 | 第19-22
页 |
· 霾持续日数 | 第22-23
页 |
· 霾与雾、轻雾的相互转换 | 第23
页 |
· 气象因子对霾的影响 | 第23-26
页 |
· 日均风速的影响 | 第23-24
页 |
· 相对湿度对霾的影响 | 第24-26
页 |
· 南京地区霾的细颗粒物污染本质 | 第26-27
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
页 |
第三章 南京地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 第29-45
页 |
· 资料来源 | 第29
页 |
· 南京市市区污染物的年、月变化及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 第29-35
页 |
· SO_2、NO_2、PM_(10)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29-31
页 |
· SO_2、NO_2、PM_(10)的月、季变化特征 | 第31-33
页 |
· 南京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 第33-35
页 |
· 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 | 第35-37
页 |
· 影响空气污染物散布的因子 | 第37-43
页 |
· 风场对污染物的影响 | 第37-38
页 |
· 降水对污染物的影响 | 第38-39
页 |
· 霾、雾天气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 第39-41
页 |
· 大气污染对气象条件的反作用——对气象能见度的影响 | 第41-43
页 |
· SO_2、NO_2、PM_(10)的“周末效应” | 第43-44
页 |
· 本章结论 | 第44-45
页 |
第四章 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中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45-65
页 |
· 实验部分 | 第45-48
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5-46
页 |
· 采样 | 第46
页 |
· 水溶性离子成分的提取和分析 | 第46-47
页 |
· 元素的测定 | 第47-48
页 |
· 南京市PM_(2.1)质量浓度水平分析 | 第48-49
页 |
· PM_(2.1)中的离子分析 | 第49-58
页 |
· PM_(2.1)中的离子的浓度水平和空间变化特征 | 第49-51
页 |
· PM_(2.1)中的离子的季节变化 | 第51-52
页 |
· PM_(2.1)中离子的相关性 | 第52-53
页 |
· PM_(2.1)中二次气溶胶离子SO_4~(2-)和NO_3~- | 第53-56
页 |
· PM_(2.1)/PM_(3.3)中离子分布 | 第56-58
页 |
· 大气细颗粒物中元素含量分析 | 第58-63
页 |
· 颗粒物元素质量浓度与元素富集因子 | 第58-61
页 |
· PM_(2.1)/PM3.3中元素分布 | 第61-62
页 |
· 与2003年元素浓度比较 | 第62-6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
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65-68
页 |
· 主要结论 | 第65-66
页 |
· 本文特色和主要创新点 | 第66-67
页 |
· 展望 | 第67-68
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
页 |
致谢 | 第7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