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半月里村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开发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1.1 农业文化遗产 | 第20页 | 2.1.2 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 | 第20页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农业文化遗产理论 | 第20-21页 | 2.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 第21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页 | 3 半月里村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 | 第22-36页 | 3.1 半月里村概况 | 第22-23页 | 3.1.1 区位交通状况 | 第22-23页 | 3.1.2 周边资源条件 | 第23页 | 3.2 遗产现状 | 第23-31页 | 3.2.1 遗产内容 | 第23-28页 | 3.2.2 开发现状 | 第28-31页 | 3.3 遗产特性分析 | 第31-33页 | 3.3.1 多样性 | 第31-32页 | 3.3.2 活态性 | 第32-33页 | 3.3.3 多功能性 | 第33页 | 3.4 遗产文化价值分析 | 第33-35页 | 3.4.1 促进遗产文化续存,巩固遗产文化个性 | 第34页 | 3.4.2 满足情感表达需要,促进居民价值认同 | 第34-35页 | 3.4.3 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 第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半月里村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开发潜力评价 | 第36-52页 | 4.1 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构建 | 第36-42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6页 | 4.1.2 评价指标选取及释义 | 第36-38页 | 4.1.3 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 第38-39页 | 4.1.4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 第39-40页 | 4.1.5 一致性检验 | 第40-41页 | 4.1.6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第41-42页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2-50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2-49页 | 4.2.2 数据处理与评价结果 | 第49-50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半月里村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开发路径 | 第52-58页 | 5.1 运行机制 | 第52-53页 | 5.1.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 | 第52-53页 | 5.1.2 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设立经济联合社 | 第53页 | 5.2 开发项目 | 第53-57页 | 5.2.1 文化展馆建设 | 第53-54页 | 5.2.2 文旅路线设计 | 第54-56页 | 5.2.3 文化品牌打造 | 第56-57页 | 5.3 资金筹措 | 第57-58页 | 5.3.1 争取各级政府财政资金 | 第57页 | 5.3.2 寻求企业投资 | 第57-58页 | 5.3.3 鼓励村民集资,寻求乡贤投资 | 第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页 | 6 保障体系建设 | 第58-63页 | 6.1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 第58-60页 | 6.1.1 逐步完善规划实施的法规标准配套 | 第59页 | 6.1.2 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计划与扶持政策 | 第59-60页 | 6.2 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 第60-61页 | 6.2.1 建立一流人才队伍 | 第60页 | 6.2.2 提供就业创业保障 | 第60-61页 | 6.3 优化服务保障环境 | 第61-62页 | 6.3.1 公共服务 | 第61页 | 6.3.2 金融服务 | 第61-62页 | 6.3.3 科技服务 | 第6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7 结语 | 第63-6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