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6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1.3.1 国学定义的演变与更新 | 第19-21页 |
1.3.2 国学学科化与身份认同的讨论 | 第21-23页 |
1.3.3 国学专业教育制度研究述评 | 第23-29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9-33页 |
1.4.0 国学 | 第29-30页 |
1.4.1 国学专业教育制度 | 第30-31页 |
1.4.2 制度变迁 | 第31-32页 |
1.4.3 新制度主义 | 第32-33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第2章 国学专业教育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 | 第36-47页 |
2.1 制度要素理论 | 第37-41页 |
2.1.1 规制性要素 | 第37-39页 |
2.1.2 规范性要素 | 第39-40页 |
2.1.3 文化-认知性要素 | 第40-41页 |
2.2 制度变迁理论 | 第41-43页 |
2.3 组织理论 | 第43-47页 |
2.3.1 组织性质 | 第44-45页 |
2.3.2 组织合法性 | 第45-46页 |
2.3.3 组织利益 | 第46-47页 |
第3章 国学专业教育的先声:经学制度的去制度化 | 第47-60页 |
3.1 文化-认知领域的变化:民族国家观念的构建 | 第47-50页 |
3.1.1 华夷之辨的文化观念 | 第47-48页 |
3.1.2 民族本位的“国学”再发现 | 第48-49页 |
3.1.3 意识形态化国学观念的形成 | 第49-50页 |
3.2 学术范式的转向:分科制的推广和普及 | 第50-54页 |
3.2.1 经学与正统规范 | 第51-53页 |
3.2.2 分科与教育实践 | 第53-54页 |
3.3 学制改革的实践:学术分科的确立 | 第54-60页 |
3.2.1 国学学科化与晚清政府的学制改革 | 第54-56页 |
3.2.2 分科制的确认和普及 | 第56-58页 |
3.2.3 国学学科分化的推动因素 | 第58-60页 |
第4章 国学专业教育制度的构建与延续 | 第60-85页 |
4.1 以北大、清华为中心的国学专业教育制度的构建 | 第61-74页 |
4.1.1 组织制度 | 第63-67页 |
4.1.2 培养方式 | 第67-72页 |
4.1.3 治学理念 | 第72-73页 |
4.1.6 制度延续 | 第73-74页 |
4.2 “国学热”以后的国学专业教育制度的重建 | 第74-85页 |
4.2.1 “国学热”的兴起 | 第74-79页 |
4.2.2 武大方案的制度探索 | 第79-81页 |
4.2.3 清华方案的制度探索 | 第81-85页 |
第5章 国学专业教育制度变迁机理 | 第85-106页 |
5.1 制度要素理论视角下的国学专业教育制度变迁机理 | 第85-91页 |
5.1.1 教育政策与法规 | 第87-89页 |
5.1.2 学术范式的现代化 | 第89-90页 |
5.1.3 国家意识与民族观念 | 第90-91页 |
5.2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国学专业教育制度变迁机理 | 第91-97页 |
5.2.1 持续性变迁 | 第92-94页 |
5.2.2 非持续性变迁 | 第94-97页 |
5.3 组织理论下的国学专业教育制度变迁机理 | 第97-106页 |
5.3.1 管理体系: 组织权力模式 | 第98-101页 |
5.3.2 学科诉求: 组织利益 | 第101-104页 |
5.3.3 社会期待: 组织合法性 | 第104-106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06-11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6-111页 |
6.1.1 经学制度的瓦解为国学专业教育制度提供了发展空间 | 第106-107页 |
6.1.2 制度要素理论为国学专业教育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 第107-108页 |
6.1.3 新时期国学专业教育制度呈现出制度延续的特点 | 第108-109页 |
6.1.4 国学专业教育制度的变迁机理总论 | 第109-111页 |
6.2 研究建议 | 第111-114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期刊类 | 第116-118页 |
专著译著类 | 第118-121页 |
学位论文类 | 第121页 |
电子文献类 | 第121-123页 |
文献汇编类 | 第123-124页 |
报刊类 | 第124-126页 |
附录 | 第126-136页 |
附录一 武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课程表 | 第126-128页 |
附录二 人民大学人文学科试验班(国学班)课程表 | 第128-134页 |
国学专业培养计划表(1) | 第128-129页 |
国学专业培养计划表(2) | 第129-130页 |
国学专业培养计划表(3) | 第130-131页 |
国学专业培养计划表(4) | 第131-132页 |
国学专业培养计划表(5) | 第132-133页 |
国学专业培养计划表(6) | 第133-134页 |
附录三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六年一贯制课程表 | 第134-136页 |
作者简历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