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独创性声明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4页 |
(一) 政策背景 | 第9-10页 |
(二) 地区背景 | 第10-14页 |
二、研究范围和对象 | 第14页 |
三、研究方法和基础性资料依据 | 第14页 |
四、研究难点和重点 | 第14-15页 |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六、研究的框架体系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二) 系统论思想 | 第18页 |
(三)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18-20页 |
(四) 城市化理论 | 第20-22页 |
(五)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第22页 |
二、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一) 城乡协调发展制约因素的研究 | 第23页 |
(二) 城乡协调发展对策的研究 | 第23-24页 |
(三) 城乡协调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 | 第24-25页 |
(四) 城乡协调发展目标的研究 | 第25页 |
三、城乡协调发展研究评价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27-42页 |
一、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 | 第27-30页 |
(一) 第一阶段:封建一元结构开始被打破阶段(1840-1949年) | 第27页 |
(二) 第二阶段:城乡平等发展阶段(1940-1957年) | 第27-28页 |
(三) 第三阶段:城乡分割阶段(1958-1977年) | 第28-29页 |
(四) 第四阶段:城乡由分割向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1978-至今) | 第29-30页 |
二、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特殊环境 | 第30-33页 |
(一)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 第30-31页 |
(二) 边疆地区 | 第31页 |
(三) 自然资源丰富地区 | 第31-32页 |
(四) 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严酷地区 | 第32页 |
(五)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且不协调地区 | 第32-33页 |
三、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发展差距的测度及结论 | 第33-42页 |
(一)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较 | 第33-35页 |
(二)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较 | 第35-36页 |
(三) 城乡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之比较 | 第36-38页 |
(四) 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情况之比较 | 第38页 |
(五)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之比较 | 第38页 |
(六) 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之比较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2-49页 |
一、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一) 城乡差距存在的历史因素 | 第42页 |
(二) 中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一般原因 | 第42-44页 |
(三) 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特殊原因 | 第44-46页 |
二、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难点讨论 | 第46-49页 |
(一) 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 | 第46页 |
(二) 西北民族地区科技教育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 第46-47页 |
(三) 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战略思考 | 第49-60页 |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49-52页 |
(一) 制度创新 | 第49-51页 |
(二) 城市化 | 第51-52页 |
(三) 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52页 |
二、统筹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 第52-60页 |
(一) 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为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 第53页 |
(二) 加大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尽早实现扶贫攻坚目标 | 第53-54页 |
(三) 实施科教振兴战略,为西北民族地区的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第54-55页 |
(四) 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促进西北民族地区的城乡协调发展 | 第55-56页 |
(五)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实现 | 第56-58页 |
(六) 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色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