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生物炭 | 第12-15页 |
1.1.1 生物炭的定义 | 第12页 |
1.1.2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1.1.3 生物炭对土壤环境的作用 | 第13-15页 |
1.2 水稻土中异化Fe(III)还原过程及其环境意义 | 第15-19页 |
1.2.1 异化Fe(III)还原 | 第15-16页 |
1.2.2 异化Fe(III)还原的环境意义 | 第16-19页 |
1.3 土壤脱氢酶活性 | 第19-20页 |
1.4 盐渍土概述 | 第20-25页 |
1.4.1 盐渍土概要 | 第20页 |
1.4.2 盐渍土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1.4.3 盐渍土的改良方法 | 第21-25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2.2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假设 | 第25-26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3.1“旱改水”过程对土壤中铁还原过程及盐渍化程度的影响 | 第26页 |
2.3.2 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淹水土壤中铁还原过程及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26页 |
2.3.3 不同粒径生物炭对淹水土壤中铁还原过程及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26页 |
2.3.4 生物炭对减弱土壤盐渍化的贡献 | 第26-27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三章“旱改水”过程对土壤中铁还原过程及盐渍化程度的影响 | 第28-3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3.1.2 试验设置与方法 | 第28-29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3.2.1“旱改水”过程对土壤pH、铁还原过程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旱改水”过程对土壤中游离态碳酸盐、碳酸氢盐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生物炭用量对淹水土壤中铁还原及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4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4.1.2 试验设置与方法 | 第32-33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4.2.1 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淹水土壤中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33-36页 |
4.2.2 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淹水土壤pH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3 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淹水土壤中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4.3 讨论 | 第39-40页 |
4.4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生物炭粒径对淹水土壤中铁还原及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5.1.2 试验设置与方法 | 第41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5.2.1 不同粒径生物炭对淹水土壤中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42-44页 |
5.2.2 不同粒径生物炭对水稻淹水土壤pH的影响 | 第44页 |
5.2.3 不同粒径生物炭对淹水土壤中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5.3 讨论 | 第46-48页 |
5.4 结论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生物炭对减弱土壤盐渍化的贡献 | 第49-5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49页 |
6.1.2 试验设置与方法 | 第49-50页 |
6.1.3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6.2.1 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淹水土壤中游离碳酸盐及碳酸氢盐的影响 | 第50-51页 |
6.2.2 不同粒径生物炭对淹水土壤中游离碳酸盐及碳酸氢盐的影响 | 第51-52页 |
6.3 讨论 | 第52-55页 |
6.3.1 生物炭对淹水土壤体系碳酸盐的影响 | 第52-53页 |
6.3.2 淹水土壤pH与碳酸盐、碳酸氢盐的关系 | 第53页 |
6.3.3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处理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 第53-55页 |
6.4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6页 |
7.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7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