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的腐败容忍度研究——基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的调查 |
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9页 | 1.2.1 “公职人员”的概念及相关的腐败容忍研究 | 第12-13页 | 1.2.2 “腐败文化”角度对腐败容忍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3 “零容忍”角度对腐败容忍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其他角度对腐败容忍的讨论 | 第16-19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概念阐释与相关假设 | 第22-27页 | 2.1 “腐败容忍度”的内涵 | 第22-24页 | 2.2 腐败容忍度的相关假设 | 第24-27页 | 2.2.1 腐败行为角度的假设 | 第24-25页 | 2.2.2 行为评价主体角度的假设 | 第25-26页 | 2.2.3 社会环境角度的假设 | 第26-27页 | 3. 腐败容忍度的数据解读 | 第27-46页 |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27-29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7-28页 | 3.1.2 样本分析与数据采集 | 第28页 | 3.1.3 主要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3.3 各板块的综合指数分析 | 第30-37页 | 3.3.1 主观认知指数 | 第31-32页 | 3.3.2 行为评价指数 | 第32-34页 | 3.3.3 行为选择指数 | 第34-35页 | 3.3.4 板块间两两比较情况 | 第35-36页 | 3.3.5 小结 | 第36-37页 | 3.4 单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37-44页 | 3.4.1 腐败行为与腐败容忍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40页 | 3.4.2 主体特征与腐败容忍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3页 | 3.4.3 假设验证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腐败容忍度的成因分析 | 第46-51页 | 4.1 公职人员腐败容忍的内在动因 | 第46-48页 | 4.1.1 根深蒂固的文化基础 | 第46-47页 | 4.1.2 价值转变带来的认识误区 | 第47页 | 4.1.3 个体差异的特别作用 | 第47-48页 | 4.2 公职人员腐败容忍的外部影响 | 第48-51页 | 4.2.1 社会支持网络带来的矛盾激化 | 第48-49页 | 4.2.2 权力制度约束受到挑战 | 第49-51页 | 5. 矫正公职人员腐败容忍度的对策思考 | 第51-57页 | 5.1 从正式制度方面 | 第51-54页 | 5.1.1 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律反腐体系 | 第52-53页 | 5.1.2 严格执法向“零容忍”看齐 | 第53-54页 | 5.2 从非正式制度方面 | 第54-57页 | 5.2.1 教育和文化并重,营造良好的反腐倡廉氛围 | 第54-55页 | 5.2.2 推进“阳光政府”建设,构建全民监督机制 | 第55-57页 | 6.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