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 第11-17页 | 2.1 时代背景 | 第11-14页 | 2.1.1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 | 第11-12页 | 2.1.2 国内形势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 第12-13页 | 2.1.3 执政党的重大变化 | 第13页 | 2.1.4 社会舆论的广泛兴起 | 第13-14页 | 2.2 实践基础 | 第14页 | 2.3 现实依据 | 第14-15页 | 2.4 理论来源 | 第15-17页 | 2.4.1 中国传统价值观 | 第15-16页 | 2.4.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核心价值观 | 第16页 | 2.4.3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 | 第16-17页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 第17-22页 | 3.1 价值观的含义 | 第17-18页 |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 第18-20页 | 3.2.1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含义 | 第18页 |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 第18-19页 | 3.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 第19-20页 | 3.3 培养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 第20-22页 | 3.3.1 培养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3.3.2 培养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 第22-30页 |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第22-26页 | 4.1.1 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第22-23页 | 4.1.2 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第23-25页 | 4.1.3 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第25-26页 |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 第26-30页 | 4.2.1 普遍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 第26-27页 | 4.2.2 导向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 第27页 | 4.2.3 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 第27-28页 | 4.2.4 主导性与共识性的统一 | 第28页 | 4.2.5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 第28-30页 | 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 第30-39页 | 5.1 深化理论认识和研究,为培育和践行提供理论支撑 | 第30-31页 | 5.1.1 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0-31页 | 5.1.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1页 | 5.2 政府大力宣传引导,营造舆论环境 | 第31-33页 | 5.2.1 大力宣传引导以内化 | 第31-32页 | 5.2.2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强化 | 第32-33页 | 5.3 扎实推进,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 第33-35页 | 5.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 | 第33页 | 5.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 | 第33-34页 | 5.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教育 | 第34页 | 5.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教育 | 第34-35页 | 5.4 贯彻科学发展观,确保落到实处 | 第35-36页 | 5.4.1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扬人民主人翁精神 | 第35-36页 | 5.4.2 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发挥骨干中坚作用 | 第36页 | 5.5 建立健全制度,形成有效践行的长效机制 | 第36-39页 | 5.5.1 建立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 | 第37页 | 5.5.2 建立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 | 第37页 | 5.5.3 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 第37-39页 | 6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A | 第42-43页 | 索引 | 第43-44页 | 作者简历 | 第44-4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6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