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陷汽车召回的监管制度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第2章 缺陷汽车召回监管制度概述 | 第15-23页 | 2.1 缺陷汽车召回的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2.1.1 界定缺陷汽车召回的基础理论 | 第15-17页 | 2.1.2 缺陷汽车召回的程序 | 第17-18页 | 2.1.3 汽车三包与缺陷汽车召回的法律区别 | 第18页 | 2.2 缺陷汽车召回监管制度的主要构成 | 第18-20页 | 2.2.1 缺陷汽车召回的监管主体 | 第19页 | 2.2.2 缺陷汽车召回的认定标准 | 第19页 | 2.2.3 不履行缺陷汽车召回义务的惩罚 | 第19-20页 | 2.3 缺陷汽车召回监管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20-23页 | 2.3.1 社会本位理论 | 第20页 | 2.3.2 “合理范围内的危险被允许”理论 | 第20-21页 | 2.3.3 政府干预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中国现行缺陷汽车召回监管制度的评析 | 第23-32页 | 3.1 中国缺陷汽车召回监管制度的主要法律渊源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3.1.1 基本法律 | 第23-25页 | 3.1.2 主要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 第25-26页 | 3.2 中国现行缺陷汽车召回监管制度的问题反思 | 第26-32页 | 3.2.1 缺陷汽车召回监管制度在整体上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2.2 缺陷汽车召回监管的错位、缺位现象严重 | 第27-28页 | 3.2.3 认定缺陷汽车的标准不明确,认定主体缺乏权威性 | 第28-30页 | 3.2.4 惩罚不履行缺陷汽车召回义务的力度偏弱 | 第30-32页 | 第4章 完善中国缺陷汽车召回监管制度的思考 | 第32-37页 | 4.1 缺陷汽车召回监管体制的完善 | 第32-33页 | 4.1.1 建立权责明确的政府监管体制 | 第32页 | 4.1.2 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消费者协会的功能 | 第32-33页 | 4.2 缺陷汽车认定规则方面的完善 | 第33-35页 | 4.2.1 制定国际统一的汽车技术标准法规 | 第33-34页 | 4.2.2 推行第三方检测模式 | 第34-35页 | 4.3 加大对不履行缺陷汽车召回义务的惩罚力度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附录Ⅰ | 第46-47页 | 附录Ⅱ | 第47-48页 | 附录Ⅲ | 第48-50页 | 附录Ⅳ | 第50-51页 | 附录Ⅴ 问卷调查表数据汇总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索引 | 第53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