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儿童诱拐公约的适用范围 | 第10-29页 |
(一)公约下的监护权争议 | 第11-18页 |
1.既存的监护关系 | 第12-14页 |
2.监护权与决定儿童住所的关系 | 第14-18页 |
(二)公约意义上的“惯常居所地” | 第18-26页 |
1.惯常居所地的认定 | 第19-20页 |
2.确定儿童惯常居所地的标准 | 第20-25页 |
3.返还地是否是儿童的惯常居所地 | 第25-26页 |
(三)公约的目的——迅速返还与儿童利益 | 第26-29页 |
1、迅速返还 | 第26页 |
2、儿童利益 | 第26-29页 |
二、中国加入公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6页 |
(一)我国处理跨国儿童诱拐案件实务中遭遇的法律难题 | 第29-31页 |
1、秦惟杰“国外转移诱拐罪”案 | 第29-30页 |
2、香港居民林万兴诉重庆市周绍荣和周先卫侵犯监护权案 | 第30-31页 |
(二)不同法域间私法冲突 | 第31-34页 |
(三)我国亲子关系立法的完善必要 | 第34-36页 |
三、中国加入公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42页 |
(一)国内立法和实践为加入公约搭建了平台 | 第36-39页 |
1.《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加入公约的铺垫 | 第36-38页 |
2.我国儿童权利保护的框架性规范为加入公约奠定了基础 | 第38-39页 |
(二)我国同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具有成功的对接经验 | 第39-40页 |
(三)公约兼顾了国别的特殊性为吸纳成员国留足了空间 | 第40-42页 |
四、我国国内法与公约的衔接及外国经验的启示 | 第42-50页 |
(一)我国亲子关系中监护概念的体系化 | 第42-43页 |
(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经常居所地”的明确化 | 第43-45页 |
(三)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之立法理念的树立 | 第45-46页 |
(四)国外批准及执行公约的情况为我国加入公约提供了有益思路 | 第46-50页 |
1.欧盟《布鲁塞尔条例Ⅱ》及《布鲁塞尔条例Ⅱa》对我国的启示 | 第46-48页 |
2.日本加入公约后对我国的影响 | 第48-50页 |
五、中国加入公约的履约配套机制 | 第50-55页 |
(一)中央主管机关的指定 | 第50-51页 |
(二)国际儿童诱拐案件的集中管辖 | 第51-52页 |
(三)私人律师援助、企业基金等民间力量的运用 | 第52-53页 |
(四)作为成员国的履约义务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