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驰名商标的一般理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驰名商标的概念 | 第9-11页 | 一、驰名商标的概念 | 第9-11页 | 第二节 驰名商标保护的本质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我国驰名商标制度的法律渊源及立法沿革 | 第12-17页 | 一、法律渊源 | 第12-14页 | 二、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立法沿革 | 第14-17页 | 第四节 驰名商标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混淆理论 | 第17-19页 | 二、联想理论 | 第19页 | 三、淡化理论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22-33页 | 第一节 驰名商标的异化 | 第22-25页 | 一、驰名商标异化的开始和发展 | 第22-23页 | 二、驰名商标认定的异化 | 第23-24页 | 三、驰名商标保护范围的异化 | 第24页 | 四、社会意识对驰名商标的异化 | 第24-25页 | 五、驰名商标异化的原因 | 第25页 | 第二节 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问题 | 第25-26页 | 一、判决书将驰名商标作为一个判决项目 | 第26页 | 二、司法认定的标准过于原则造成了“虚假诉讼” | 第26页 | 第三节 驰名商标保护范围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一、未注册商标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二、已注册商标跨类保护的界限不明确 | 第28-30页 | 第四节 驰名商标的保护刑法问题 | 第30-33页 | 一、刑法未突出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 第31页 | 二、刑法对商标权的保护范围狭窄 | 第31-32页 | 三、刑法对入罪标准过于严格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比较研究他国驰名商标保护的立法与实践 | 第33-40页 | 第一节 德国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 第33-34页 | 一、驰名商标的认定 | 第33-34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34页 | 第二节 法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 第34-35页 | 一、驰名商标认定 | 第35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35页 | 第三节 美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 第35-36页 | 一、驰名商标认定 | 第35-36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36页 | 第四节 我国对他国驰名商标制度借鉴 | 第36-40页 | 一、保护范围 | 第36-38页 | 二、驰名商标认定的因素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完善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商标法第三次修改有关驰名商标的规定和评价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驰名商标制度的立法完善化建议 | 第41-43页 | 一、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 | 第41页 | 二、完善《刑法》及其司法解释 | 第41-42页 | 三、完善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 | 第42-43页 | 四、完善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 | 第43页 | 第三节 驰名商标制度的机制完善化建议 | 第43-47页 | 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第43页 | 二、建立驰名商标退出机制 | 第43-44页 | 三、建立防御商标制度 | 第44页 | 四、加大宣传,提高公众商标法律意识 | 第44-45页 | 五、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培训长效化机制 | 第45页 | 六、改进政府的商标管理政策 | 第45页 | 七、优化制度环境,规制认定自由裁量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