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3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第2章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概述 | 第15-23页 |
2.1 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危机 | 第15页 |
2.1.2 公共危机 | 第15-16页 |
2.1.3 公共危机管理 | 第16页 |
2.2 公共危机管理相关基本理论 | 第16-21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6-19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基于理论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 | 第20-21页 |
2.3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呈现的特点 | 第21-23页 |
2.3.1 危机发生的突发性 | 第21-22页 |
2.3.2 危机发生的复杂性 | 第22页 |
2.3.3 危机领域的多元性 | 第22页 |
2.3.4 危机事件的频繁性 | 第22页 |
2.3.5 危机事件的常态性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4页 |
3.1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 第23-26页 |
3.1.1 法律体系逐步搭建 | 第23-24页 |
3.1.2 应急预案架构初步奠基 | 第24-25页 |
3.1.3 组织机构全责逐渐分明 | 第25-26页 |
3.1.4 社会力量不断壮大 | 第26页 |
3.1.5 信息系统管理机制初步建成 | 第26页 |
3.2 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 第26-27页 |
3.2.1 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有关情况 | 第26-27页 |
3.2.2 兰州政府的应急措施 | 第27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3.1 公共危机意识淡薄 | 第27-28页 |
3.3.2 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28页 |
3.3.3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28-29页 |
3.3.4 公共危机管理应急预案的内容不够完备 | 第29页 |
3.4 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3.4.1 政府缺少应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29-30页 |
3.4.2 政府缺少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 第30页 |
3.4.3 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 | 第30页 |
3.4.4 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支出比例偏小 | 第30-31页 |
3.5 美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1-34页 |
3.5.1 美国两起飓风风暴危机事件有关情况 | 第31页 |
3.5.2 美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 第31-34页 |
第4章 推动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4-40页 |
4.1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形成机制 | 第34-35页 |
4.1.1 培养和强化危机意识 | 第34-35页 |
4.1.2 制定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 | 第35页 |
4.1.3 组建功能健全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 | 第35页 |
4.2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 | 第35-38页 |
4.2.1 建立完善透明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 第35-36页 |
4.2.2 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保障 | 第36-37页 |
4.2.3 加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协同应对和国际合作 | 第37-38页 |
4.3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评估机制 | 第38-40页 |
4.3.1 将危机管理水平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 第38页 |
4.3.2 将媒体监管引入公共危机管理评估 | 第38-39页 |
4.3.3 将公信力作为公共危机管理水平重要指标 | 第39-4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0-41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40页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