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2 自修复混凝土的工作机理 | 第9-10页 |
1.3 自修复智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主要原材料的选择 | 第10-11页 |
1.3.1.1 贮胶容器 | 第10-11页 |
1.3.1.2 修复剂 | 第11页 |
1.3.1.3 基材 | 第11页 |
1.3.2 自修复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3 自修复混凝土简支梁的三分点纯弯试验研究 | 第12页 |
1.3.4 自修复三点弯曲梁的试验研究 | 第12-13页 |
1.3.5 自修复混凝土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4-16页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修复胶粘剂的选定 | 第16-20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本文选用的修复胶粘剂 | 第16-19页 |
2.2.1 硫化硅橡胶胶粘剂 | 第16-17页 |
2.2.1.1 硫化硅橡胶胶粘剂的组成 | 第16-17页 |
2.2.1.2 硫化硅橡胶胶粘剂的类型 | 第17页 |
2.2.1.3 硫化硅橡胶胶粘剂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17页 |
2.2.2 聚醋酸乙烯酯胶粘剂 | 第17-19页 |
2.2.2.1 聚醋酸乙烯酯胶粘剂的组成 | 第17-18页 |
2.2.2.2 聚醋酸乙烯酯胶粘剂的性能 | 第18页 |
2.2.2.3 聚醋酸乙烯酯胶粘剂的类型 | 第18页 |
2.2.2.4 聚醋酸乙烯酯胶粘剂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2.2.3 聚氨酯胶粘剂 | 第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内置空心玻璃胶囊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20-32页 |
3.1 引言 | 第20页 |
3.2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胶囊与混凝土性能匹配的意义 | 第20-21页 |
3.3 试验研究 | 第21-22页 |
3.3.1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3.3.2 试验原材料及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 | 第21-22页 |
3.3.2.1 试验原材料 | 第21页 |
3.3.2.2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及工作性 | 第21-22页 |
3.3.3 试件制作 | 第22页 |
3.4 试验现象、结果及分析 | 第22-26页 |
3.4.1 试验现象 | 第22-23页 |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3-26页 |
3.4.2.1 试验结果 | 第23-24页 |
3.4.2.2 试验分析 | 第24-26页 |
3.5 玻璃胶囊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 第26-31页 |
3.5.1 玻璃胶囊的影响机理 | 第26-27页 |
3.5.2 玻璃胶囊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7-31页 |
3.5.2.1 各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3.5.2.2 各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影响 | 第28-30页 |
3.5.2.3 各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自修复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 第32-75页 |
4.1 研究自修复混凝土断裂性能的意义 | 第32页 |
4.2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双K断裂准则 | 第32-33页 |
4.3 断裂参数的计算公式 | 第33-37页 |
4.3.1 混凝土有效裂缝长度的确定 | 第34页 |
4.3.2 临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 | 第34-35页 |
4.3.3 断裂韧度的确定 | 第35-36页 |
4.3.4 断裂能的计算 | 第36-37页 |
4.4 自修复自密实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 第37-65页 |
4.4.1 试验方案 | 第37-40页 |
4.4.1.1 试验目的 | 第37页 |
4.4.1.2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4.4.2 试验结果及成果图 | 第40-48页 |
4.4.3 试验成果表 | 第48-52页 |
4.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2-65页 |
4.4.4.1 自修复混凝土试件的断裂破坏特征 | 第52-55页 |
4.4.4.2 自修复混凝土的断裂韧度 | 第55-60页 |
4.4.4.3 自修复混凝土的断裂能分析 | 第60-65页 |
4.5 自修复混凝土胶粘面断裂模式 | 第65-68页 |
4.5.1 自修复混凝土胶粘面破坏模式 | 第65-66页 |
4.5.2 自修复混凝土胶粘面断裂模型 | 第66-68页 |
4.5.2.1 基本假定 | 第66页 |
4.5.2.2 胶粘面断裂模型 | 第66-68页 |
4.6 钢纤维自修复混凝土两次加载破坏机理的分析 | 第68-70页 |
4.7 钢纤维自修复混凝土的断裂力学分析 | 第70-7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自修复混凝土断裂参数计算方法的探讨 | 第75-84页 |
5.1 自修复混凝土断裂韧度多因素计算公式 | 第75-78页 |
5.1.1 计算公式模式 | 第75-76页 |
5.1.2 各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76-78页 |
5.1.2.1 修复剂掺量的影响 | 第76页 |
5.1.2.2 修复剂类型的影响 | 第76-77页 |
5.1.2.3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5.1.3 断裂韧度多因素计算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 第78页 |
5.2 自修复混凝土断裂能多因素计算公式 | 第78-81页 |
5.2.1 计算公式模式 | 第79页 |
5.2.2 各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79-81页 |
5.2.2.1 修复剂掺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5.2.2.2 修复剂类型的影响 | 第80页 |
5.2.2.3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5.2.3 断裂能多因素计算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 第81页 |
5.3 计算公式准确性的验证 | 第81-83页 |
5.3.1 断裂韧度计算公式的验证 | 第81-82页 |
5.3.2 断裂能计算公式的验证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今后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