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2.1.1 拆迁安置小区 | 第15-16页 |
2.1.2 拆迁安置小区管理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18页 |
2.2.2 政府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拆迁安置小区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2-39页 |
3.1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拆迁安置小区管理的举措与成效 | 第22-30页 |
3.1.1 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的成熟运用 | 第25-26页 |
3.1.2 “五位一体”管理模式的创新突破 | 第26-28页 |
3.1.3 小区信息化管理模式日趋完善 | 第28-29页 |
3.1.4 小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 第29-30页 |
3.2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拆迁安置小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5页 |
3.2.1 小区管理主体职责和功能定位不清 | 第30-31页 |
3.2.2 小区管理居民参与度不高 | 第31-32页 |
3.2.3 居民需求度和管理给予度不匹配 | 第32-33页 |
3.2.4 社会组织发育不良 | 第33-35页 |
3.3 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3.3.1 传统合作社和小区管理界位不明 | 第35-36页 |
3.3.2 拆迁安置小区多方混合矛盾点频发 | 第36页 |
3.3.3 小区物业服务存在管理瓶颈 | 第36-38页 |
3.3.4 行政化管理模式下小区管理活力不够 | 第38-39页 |
第4章 国内其他地区拆迁安置小区管理经验借鉴 | 第39-45页 |
4.1 国内其他地区拆迁安置小区的基本情况 | 第39-42页 |
4.1.1 浙江省“居民参与型”管理模式的创新运用 | 第39-40页 |
4.1.2 深圳采用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 | 第40页 |
4.1.3 杭州市实行社区统一管理模式 | 第40-41页 |
4.1.4 上海浦东新区开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模式 | 第41-42页 |
4.2 国内拆迁安置小区管理的经验启示 | 第42-45页 |
4.2.1 拆迁安置小区管理的以人为本 | 第42-43页 |
4.2.2 拆迁安置小区管理的专业化进程 | 第43页 |
4.2.3 拆迁安置小区管理的创新化 | 第43-45页 |
第5章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拆迁安置小区加强管理的对策 | 第45-54页 |
5.1 明确理清各级管理职能 | 第45-47页 |
5.1.1 明确社区、物业及原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三者管理关系 | 第45-46页 |
5.1.2 建立拆迁安置小区管理的多元参与机制 | 第46-47页 |
5.2 多元提高居民自治和参与的积极性 | 第47-49页 |
5.2.1 多方采用物业、业委会等居民自治能动性 | 第47-48页 |
5.2.2 搭建第三方监督建议平台 | 第48-49页 |
5.3 创新探索孵化社会组织及政府购买优势 | 第49-51页 |
5.3.1 挖掘和培育符合拆迁安置小区需求的社会组织 | 第49页 |
5.3.2 政策扶持微型公益社会组织 | 第49-50页 |
5.3.3 开放拆迁安置小区管理的需求市场化 | 第50-51页 |
5.4 完善管理人员的从业保障机制 | 第51-54页 |
5.4.1 提高社工的职业素质能力 | 第51-52页 |
5.4.2 提升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