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1
页 |
引言 | 第11-16
页 |
一、工业化内涵及其相关概念分析 | 第16-21
页 |
(一) 工业化的内涵 | 第16-18
页 |
1、工业化的内涵 | 第16-17
页 |
2、新型工业化及其内涵 | 第17-18
页 |
(二) 与工业化与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18-21
页 |
1、工业化与信息化 | 第18-19
页 |
2、工业化与现代化 | 第19-20
页 |
3、工业化与工业化模式 | 第20-21
页 |
二、国外工业化模式选择比较研究 | 第21-30
页 |
(一)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与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 | 第21-24
页 |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第21
页 |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国家范例分析 | 第21-23
页 |
3、资本主义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第23
页 |
4、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的国家范例分析 | 第23-24
页 |
(二) 自由经济模式与政府主导模式 | 第24-27
页 |
1、自由经济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 第25
页 |
2、自由经济模式的国家范例分析 | 第25-26
页 |
3、政府主导模式的内涵 | 第26
页 |
4、政府主导模式的国家范例分析 | 第26-27
页 |
(三) 自主创新模式与技术引进模式 | 第27-30
页 |
1、自主创新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 第27
页 |
2、自主创新模式的国家范例分析 | 第27-28
页 |
3、技术引进型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 第28
页 |
4、技术引进型模式的国家范例分析 | 第28-30
页 |
三、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工业化道路探索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 第30-34
页 |
(一)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工业化模式探索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 第30-31
页 |
1、改革开放以前工业化模式探索的历史回顾 | 第30-31
页 |
2、改革开放以前工业化模式探索的评价 | 第31
页 |
(二) 改革开放至十六大以前工业化模式探索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 第31-34
页 |
1、改革开放至十六大以前工业化模式探索的历史回顾 | 第31-32
页 |
2、改革开放至十六大以前工业化模式探索的评价 | 第32-34
页 |
四、中国共产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 第34-41
页 |
(一)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 第34-36
页 |
1、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工业化 | 第34
页 |
2、新型工业化是综合效益的工业化 | 第34
页 |
3、新型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 第34-35
页 |
4、新型工业化是优势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的工业化 | 第35-36
页 |
(二)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 第36-38
页 |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 第36
页 |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有资源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 第36-37
页 |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7-38
页 |
(三)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能性 | 第38-41
页 |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战略机遇 | 第38
页 |
2、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 | 第38-39
页 |
3、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后发的发展优势 | 第39-41
页 |
五、中国共产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模式选择 | 第41-52
页 |
(一) 社会制度选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41-42
页 |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与新时代的内涵 | 第41
页 |
2、中国新型工业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41-42
页 |
(二) 推动力选择——坚持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模式 | 第42-45
页 |
1、坚持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 第42-43
页 |
2、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推动力 | 第43
页 |
3、坚持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模式的实现 | 第43-45
页 |
(三) 技术来源选择——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模式 | 第45-48
页 |
1、坚持自主创新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 | 第45-47
页 |
2、只有扩大技术引进才能促进中国新型工业化 | 第47-48
页 |
(四) 速度与结构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48-52
页 |
1、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 第49
页 |
2、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战略 | 第49-52
页 |
结论 | 第52-54
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
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