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水肥一体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 第12-13页 |
· 玉米对氮素及增铵营养的响应 | 第13-14页 |
· 基于作物及土壤的氮素诊断及推荐施肥方法 | 第14-15页 |
· 滴灌高产玉米的优化施氮策略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试验概况 | 第17-18页 |
· 土壤基础肥力 | 第17页 |
· 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 田间管理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 测试项目和方法 | 第19-20页 |
· 土壤基础肥力值 | 第19页 |
· 植株干物质量及全氮测定 | 第19页 |
· 土壤Nmin含量测定 | 第19-20页 |
· 叶片SPAD值测定 | 第20页 |
· 叶鞘硝酸盐含量测定 | 第20页 |
· 产量的测定 | 第20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玉米干物质对氮素水平与增铵营养的响应 | 第22-29页 |
· 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对氮素水平与增铵营养的响应 | 第22-23页 |
· 不同施氮处理对干物质积累模型及关键参数的影响 | 第23-26页 |
· 氮素水平对玉米干物质阶段累积量、累积百分率及平均日累积率的影响 | 第26页 |
· 增铵营养对玉米干物质阶段累积量、累积百分率及平均日累积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滴灌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对供氮水平与增铵营养的响应 | 第29-36页 |
· 供氮水平与增铵营养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含氮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供氮水平与增铵营养对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氮素水平、增铵营养对玉米氮素阶段累积量及累积百分率及平均日累积率的影响 | 第31-33页 |
· 氮素水平对玉米氮素累积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增铵营养对玉米氮素累积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氮素水平、增铵营养对玉米氮素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玉米氮素养分利用效率对施氮水平的响应 | 第33-34页 |
· 玉米氮素养分利用效率对增铵营养的响应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供氮水平/增铵营养、玉米氮素营养、干物质积累间的关系 | 第36-38页 |
· 供氮水平与干物质、叶片氮含量、植株吸氮量的函数关系 | 第36页 |
· 玉米干物质量与叶片氮含量、植株吸氮量的关系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六章 叶片全氮、叶鞘NO_3~--N、叶片SPAD诊断玉米氮素营养 | 第38-43页 |
· 不同生育期叶片全氮、叶鞘NO_3~--N、叶片SPAD值的动态变化 | 第38-39页 |
· 植株全氮、叶鞘NO_3~-含量、叶片SPAD间的相关关系 | 第39页 |
· 不同氮素诊断技术的筛选及施肥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 玉米叶片SPAD值、NO_3~-含量对施氮量的响应 | 第39-40页 |
· 玉米叶片SPAD值、叶鞘NO_3~-含量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 | 第40页 |
· 基于玉米叶鞘NO_3~-含量的施氮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七章 土壤矿质氮的时空动态及氮素诊断模型的建立 | 第43-50页 |
· 玉米生育期耕层(0-20 cm)土壤铵、硝及无机态氮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 玉米生育期耕层土壤铵硝比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 土壤剖面(0-80 cm)矿质氮的空间特征及动态变化 | 第45-46页 |
· 玉米生育期产量对供氮量的响应及最大供氮量的确定 | 第46-47页 |
· 玉米各生育期氮肥追肥推荐指标的建立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八章 滴灌玉米产量及构成要素对供氮水平与增铵营养的响应 | 第50-54页 |
· 供氮水平与增铵营养对玉米产量收获指数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供氮水平与增铵营养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氮素水平和增铵营养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52页 |
· 讨论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4-56页 |
· 主要结论 | 第54页 |
· 研究创新点及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