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0-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国际民航事故调查制度引入“公正文化”的法理与成因 | 第21-47页 |
第一节 国际民航事故调查制度的法律渊源与实施机制 | 第21-32页 |
一、国际民航事故调查制度的法律基础 | 第21-26页 |
二、国际民航事故调查制度的执行问题 | 第26-32页 |
第二节 法律视野下“公正文化”的理论基础 | 第32-41页 |
一、“公正文化”的起源与原理 | 第32-35页 |
二、“公正文化”的含义界定 | 第35-36页 |
三、“公正文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 第36-41页 |
第三节 “公正文化”应用于国际民航事故调查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41-47页 |
一、弥补传统“责罚文化”型立法的不足 | 第41-43页 |
二、促进“事故调查”与国内司法、行政调查的独立 | 第43-45页 |
三、充分实现国际民航事故调查执法的目的 | 第45-47页 |
第二章 “公正文化”在国际民航事故调查制度中的应用要求 | 第47-59页 |
第一节 国际事故调查中信息的保护要求 | 第47-51页 |
一、民航人员陈述与其他敏感信息的保护规定 | 第47-49页 |
二、实施“利益平衡测试”决定信息利用与否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国际事故调查与归责性调查的分离 | 第51-55页 |
一、事故调查与归责性调查的“合作”与“独立” | 第51-53页 |
二、事故调查与国内归责性调查开展的机构分立 | 第53-54页 |
三、事故调查与归责性调查程序的独立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国际事故调查报告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 | 第55-59页 |
一、仅事故调查报告中的事实部分可以作为证据 | 第55-56页 |
二、事故调查报告的事实内容“证据属性”分析 | 第56-59页 |
第三章 “公正文化”在国际民航事故调查制度中推行的困境与应对 | 第59-64页 |
第一节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第12条与“公正文化”理念相悖 | 第59-61页 |
一、公约第12条对机长过错的刑事追责要求 | 第59-60页 |
二、对公约第12条做适应“公正文化”的解释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国内立法实践与国际规则的不一致 | 第61-64页 |
一、缔约国国内立法和实践对国际航空事故调查制度的“背离” | 第62-63页 |
二、提高国内法与实践对“国际航空事故调查制度”的遵照与执行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公正文化”对我国民航事故调查制度的启示与思考 | 第64-77页 |
第一节 国际民航事故调查制度适用于“涉外”及“国内”民航事故 | 第64-67页 |
一、《芝加哥公约》第26条与《附件十三》的适用关系 | 第64-65页 |
二、《附件十三》适用于“涉外”及“国内”的航空器事故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公正文化”语境下我国民航事故调查制度与国际规则的衔接 | 第67-74页 |
一、我国民航事故调查制度积极保持与《附件十三》一致 | 第67-69页 |
二、“公正文化”语境下我国民航事故调查机制的现状 | 第69-72页 |
三、“公正文化”在我国民航事故调查制度中的缺失 | 第72-74页 |
第三节 “公正文化”在我国民航事故调查制度的构建与建议 | 第74-77页 |
一、区分追责性调查与技术性事故调查 | 第74-75页 |
二、将调查中民航人员陈述等信息纳入保护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后记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