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方面 | 第11页 |
· 国内方面 | 第11-14页 |
·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本文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业生产合作社思想的解读 | 第16-22页 |
· 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社思想 | 第16-18页 |
· 列宁的农业合作社思想 | 第18-20页 |
· 恩格斯、列宁的农业合作社思想对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对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回顾与评析 | 第22-32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演变及其特点 | 第22-26页 |
· 农业生产互助组 | 第22-23页 |
·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23-25页 |
·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25-26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合理性 | 第26-29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前期取得了积极效果 | 第26-27页 |
· 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客观需要性 | 第27-28页 |
·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演变具有内在合理性 | 第28-29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局限 | 第29-32页 |
· 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追求速度与规模 | 第29-30页 |
· 对自愿原则的遵循不够一贯 | 第30页 |
·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农户家庭经营方式的合理性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32-43页 |
·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 | 第32-34页 |
·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分析 | 第34-37页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34-35页 |
·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比较高 | 第35页 |
·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程度比较高 | 第35-36页 |
· 来自外部的各种支持 | 第36-37页 |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合作方式 | 第37-39页 |
· 出资型合作 | 第37-38页 |
· 会员制合作 | 第38-39页 |
·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之比较 | 第39-43页 |
· 产生的背景不同 | 第39-40页 |
· 组织者不同 | 第40-41页 |
· 核心的制度安排不同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规范 | 第43-56页 |
·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本特点 | 第43-47页 |
· 调整对象的覆盖范围窄 | 第43-44页 |
· 为专业合作社设定的注册门槛低、债务责任小 | 第44-45页 |
· 劳动收益与资本收益相统一 | 第45-46页 |
· 主体自治与法律规制相协调 | 第46-47页 |
· 对国外农业合作社制度规范的借鉴 | 第47-50页 |
· 法国农业合作社的制度规范 | 第47-49页 |
· 美国农民新一代合作社的制度规范 | 第49-50页 |
· 对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规范的建议 | 第50-56页 |
· 限定最低资本金 | 第50-51页 |
· 切实加强外部监管 | 第51-53页 |
· 做好合作社教育 | 第53-56页 |
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正确选择 | 第56-63页 |
·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对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 第56-58页 |
·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 第58-60页 |
·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组织基础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