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域下苏联解体轨迹及其教训探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8-11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二)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 第12-15页 | 一、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 第12-13页 |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 第13页 | 三、“改革”与“修正”辨析 | 第13-14页 | 注释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浅尝则止的改革:危机及其改革的尝试 | 第15-21页 | 一、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缺陷 | 第15-16页 | (一) 时代发展与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缺陷 | 第15页 | (二) 斯大林逝世前苏联社会的矛盾积累 | 第15-16页 | 二、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首次冲击及其局限 | 第16-21页 | (一) 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揭了盖子” | 第16-17页 | (二) “苏联改革第一人”的改革尝试 | 第17-19页 | (三) 斯大林模式内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局限 | 第19-20页 | (四) 对于苏联解体“修正主义说”的评说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被耽误的改革:停滞与“慌不择路”的脱轨 | 第21-31页 | 一、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背后的停滞 | 第21-25页 | (一) 勃列日涅夫前期的小步改革 | 第21-22页 | (二) 勃列日涅夫后期的停滞与倒退 | 第22-24页 | (三)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稳定”背后的危机 | 第24-25页 | 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与“脱轨” | 第25-29页 | (一) “'民主'、'人道'社会主义”目标及其反思 | 第26-27页 | (二) 不得要领的经济改革 | 第27页 | (三) 造成失控的政治改革 | 第27-29页 | (四) 对“和平演变说”的评说 | 第29页 | 注释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 第31-35页 | 一、打破僵化的理论模式,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 第31-32页 | 二、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党必须牢牢掌控改革的方向与进程 | 第32页 | 三、机不可失,停滞和倒退只能死路一条 | 第32-33页 | 四、警惕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 | 第33-34页 | 注释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