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5.2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1.5.3 访谈调研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社区矫正队伍概述 | 第16-25页 |
2.1 社区矫正的概念及特征 | 第16-17页 |
2.1.1 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社区矫正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社区矫正队伍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18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3.1 社会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2.3.2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9页 |
2.3.3 人道主义理论 | 第19页 |
2.3.4 新社会防卫论 | 第19页 |
2.4 社区矫正队伍的结构与职能 | 第19-22页 |
2.4.1 我国社区矫正机构的演变 | 第19-21页 |
2.4.2 社区矫正队伍应然结构与职责 | 第21-22页 |
2.5 国外社区矫正队伍的结构与职能 | 第22-25页 |
2.5.1 矫正官员 | 第23页 |
2.5.2 志愿者 | 第23页 |
2.5.3 准专业人员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队伍现状 | 第25-30页 |
3.1 北京、上海地区社区矫正队伍情况 | 第25-26页 |
3.1.1 北京模式 | 第25页 |
3.1.2 上海模式 | 第25-26页 |
3.2 西部欠发达地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情况—以西部某市为例 | 第26-30页 |
3.2.1 司法行政机关 | 第26-28页 |
3.2.2 志愿者 | 第28-29页 |
3.2.3 其他人员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社区矫正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4.1 社区矫正队伍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4.1.1 司法助理员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4.1.2 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4.1.3 志愿者介入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4.2 社区矫正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4.2.1 制度瓶颈——社区矫正立法滞后 | 第32页 |
4.2.2 体制障碍——管理体制不顺畅 | 第32页 |
4.2.3 平台弱化——社区建设不足 | 第32-33页 |
4.2.4 社会基础——队伍“社会化”建构乏力 | 第33-34页 |
第五章 社区矫正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34-44页 |
5.1 建设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要坚持的原则 | 第34-35页 |
5.1.1 坚持工作者专业化、精英化的选拔标准 | 第34页 |
5.1.2 坚持社区矫正与社区建设相互促进的原则 | 第34页 |
5.1.3 社区矫正工作者各部分分工负责、权责明确的原则 | 第34-35页 |
5.2 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官制度,提升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 | 第35-38页 |
5.2.1 “司法助理员”的称呼不符合中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性质 | 第35-36页 |
5.2.2 社区矫正官的法律地位 | 第36页 |
5.2.3 社区矫正官的任职资格 | 第36-37页 |
5.2.4 社区矫正官的招募 | 第37页 |
5.2.5 社区矫正官的设置 | 第37-38页 |
5.3 积极引导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效整合社区矫正工作社会资源 | 第38-41页 |
5.3.1 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5.3.2 进一步扩充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资源 | 第39-40页 |
5.3.3 强化培训,提高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专业水平 | 第40页 |
5.3.4 规范机制,提高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 | 第40-41页 |
5.4 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社会效果 | 第41-44页 |
5.4.1 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招募 | 第41-42页 |
5.4.2 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组织和参与方式 | 第42页 |
5.4.3 社区矫正志愿者的职业发展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