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背诵“真兴趣”培养初探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 初中古诗文背诵兴趣现状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16-28页 | 1.1 初中古诗文背诵兴趣调查内容统计 | 第16-25页 | 1.1.1 古诗文背诵的兴趣调查 | 第16-17页 | 1.1.2 古诗文背诵的动机调查 | 第17-18页 | 1.1.3 古诗文背诵的时间调查 | 第18-19页 | 1.1.4 古诗文背诵的范围调查 | 第19-20页 | 1.1.5 古诗文背诵的方式调查 | 第20-21页 | 1.1.6 古诗文背诵的效果调查 | 第21-22页 | 1.1.7 古诗文背诵的环境调查 | 第22-25页 | 1.2 初中古诗文背诵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1.2.1 背诵兴趣不够浓厚 | 第25页 | 1.2.2 背诵目的不够明确 | 第25-26页 | 1.2.3 背诵时间不够充足 | 第26页 | 1.2.4 背诵方式过于机械 | 第26-27页 | 1.2.5 背诵效果没有达标 | 第27-28页 | 2. 初中古诗文背诵“真兴趣”培养意义及理论依据 | 第28-41页 | 2.1 兴趣的内涵、分类及“真兴趣”概念界定 | 第28-31页 | 2.1.1 兴趣的内涵与分类 | 第28-30页 | 2.1.2 “真兴趣”概念界定 | 第30-31页 | 2.2 初中古诗文背诵的重要意义 | 第31-35页 | 2.2.1 背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重要经验 | 第31-32页 | 2.2.2 背诵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 第32-34页 | 2.2.3 背诵是古诗文学习切实有效的途径 | 第34-35页 | 2.2.4 背诵古诗文是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 | 第35页 | 2.3 “真兴趣”对古诗文背诵的意义 | 第35-37页 | 2.3.1 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 第35-36页 | 2.3.2 “真兴趣”对古诗文背诵的意义 | 第36-37页 | 2.4 初中古诗文背诵“真兴趣”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37-41页 | 2.4.1 兴趣心理依据 | 第37-38页 | 2.4.2 记忆心理依据 | 第38-39页 | 2.4.3 学生心理依据 | 第39-41页 | 3. 初中古诗文背诵“真兴趣”的培养路径与策略探讨 | 第41-60页 | 3.1 科学选编背诵内容 | 第41-45页 | 3.1.1 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评价 | 第41-43页 | 3.1.2 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要求 | 第43-45页 | 3.2 合理规定背诵数量 | 第45-47页 | 3.2.1 背诵数量的两种观点 | 第45-46页 | 3.2.2 量体裁衣,合理安排 | 第46-47页 | 3.3 灵活运用背诵策略 | 第47-54页 | 3.3.1 外部刺激,诱发背诵兴趣 | 第47-49页 | 3.3.2 内在强化,维持背诵兴趣 | 第49-53页 | 3.3.3 体验成果,强化背诵兴趣 | 第53-54页 | 3.4 全面优化背诵环境 | 第54-57页 | 3.4.1 优化班级背诵环境 | 第54-55页 | 3.4.2 优化校园背诵环境 | 第55-56页 | 3.4.3 优化家庭背诵环境 | 第56-57页 | 3.5 实施多元背诵评价 | 第57-60页 | 3.5.1 背诵评价概述 | 第57页 | 3.5.2 背诵评价策略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