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2章 积极心理学概述及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 第14-23页 |
2.1 积极心理学概述 | 第14-18页 |
2.1.1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与内涵 | 第14-15页 |
2.1.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 第15-18页 |
2.2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 第18-23页 |
2.2.1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2.2.2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 第20-23页 |
第3章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第23-29页 |
3.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23-25页 |
3.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注重品德教育 | 第23页 |
3.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继承创新,交叉学科借鉴 | 第23-24页 |
3.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强调以人为本 | 第24-25页 |
3.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 第25-27页 |
3.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滞后消极 | 第25-26页 |
3.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倦怠 | 第26页 |
3.2.3 消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26-27页 |
3.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 | 第27-29页 |
3.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消极 | 第27页 |
3.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培养质量欠佳 | 第27-28页 |
3.3.3 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不高 | 第28-29页 |
第4章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 第29-40页 |
4.1 营造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建浓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22 | 第29-33页 |
4.1.1 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环境 | 第29-30页 |
4.1.2 优化积极健康的学校环境 | 第30-32页 |
4.1.3 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 第32-33页 |
4.2 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挥 | 第33-35页 |
4.2.1 积极人格的基本主张 | 第33页 |
4.2.2 大学生积极人格实现的主要途径 | 第33-35页 |
4.3 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 第35-37页 |
4.3.1 积极情绪的功能 | 第35-36页 |
4.3.2 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要途径 | 第36-37页 |
4.4 构建积极心理治疗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 第37-40页 |
4.4.1 积极心理治疗的概述 | 第37-38页 |
4.4.2 大学生积极心理治疗的运用 | 第38-4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