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速度离散特性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高速公路交通状态估计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2 论文研究思路及关键问题 | 第17-25页 |
2.1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概述 | 第17-18页 |
2.2 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概述 | 第18页 |
2.3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2.4 关键问题分析 | 第20-21页 |
2.5 验证方法及指标 | 第21-23页 |
2.5.1 主观验证方法及指标 | 第21-22页 |
2.5.2 客观验证方法及指标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速度离散特性及其在基本图上的分布研究 | 第25-45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速度离散性定义 | 第25-26页 |
3.2.1 速度标准差 | 第25-26页 |
3.2.2 第 85%位速度与 15%位速度差 | 第26页 |
3.3 不同因素对速度离散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26-31页 |
3.3.1 不同限制车速对速度离散特征的影响 | 第26-29页 |
3.3.2 不同大车比例对速度离散特征的影响 | 第29-31页 |
3.4 速度离散度在基本图上分布研究 | 第31-43页 |
3.4.1 交通流基本图 | 第31-32页 |
3.4.2 自由流状态下速度离散分布 | 第32-38页 |
3.4.3 拥挤流状态下速度离散分布 | 第38-41页 |
3.4.4 速度离散度在基本图上的分布特征分析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考虑速度离散特性的高速公路路段交通状态估计方法 | 第45-59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传统高速公路路段交通状态估计方法 | 第45-48页 |
4.2.1 传统基于速度阈值的路段状态估计方法 | 第45-46页 |
4.2.2 传统基于速度阈值的路段状态估计方法的不足 | 第46-48页 |
4.3 考虑速度离散特性的高速公路路段交通状态估计方法 | 第48-54页 |
4.3.1 高速公路路段交通状态及划分 | 第48-49页 |
4.3.2 速度离散度、密度与平均车速的关系模型 | 第49-52页 |
4.3.3 考虑速度离散度的路段平均车速修正模型 | 第52-53页 |
4.3.4 考虑速度离散的路段交通状态估计算法设计 | 第53-54页 |
4.4 方法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4.4.1 仿真设置 | 第55页 |
4.4.2 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考虑速度离散特性的高速公路地点交通状态估计方法 | 第59-77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传统高速公路地点交通状态估计方法 | 第59-64页 |
5.2.1 高速公路地点交通状态及划分 | 第59-60页 |
5.2.2 聚类分析 | 第60-61页 |
5.2.3 FCM算法基本原理 | 第61-62页 |
5.2.4 基于FCM的地点交通状态估计算法 | 第62-64页 |
5.2.5 FCM算法在地点交通状态估计中的不足 | 第64页 |
5.3 考虑速度离散度并改进FCM的地点交通状态估计算法 | 第64-70页 |
5.3.1 考虑速度离散度并针对FCM算法的改进思路 | 第64-65页 |
5.3.2 基于Relief F方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65-66页 |
5.3.3 基于人工蜂群方法的初始聚类中心选择 | 第66-68页 |
5.3.4 考虑速度离散并改进FCM的地点交通状态估计算法流程 | 第68-70页 |
5.4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70-75页 |
5.4.1 仿真设置 | 第70页 |
5.4.2 结果分析 | 第70-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 | 第87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的发明专利 | 第87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