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导论 | 第15-28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4-26页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6-28页 |
第一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 | 第28-37页 |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相关概念的内涵 | 第28-3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 | 第28-31页 |
(二) “实效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 第31-32页 |
二、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价值意义 | 第32-37页 |
(一) 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 第33页 |
(二) 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 第33-34页 |
(三) 坚守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现实需要 | 第34-35页 |
(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 第37-45页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进程 | 第37-42页 |
(一) 初步探索阶段(1949—1956) | 第37-38页 |
(二) 曲折发展阶段(1957—1977) | 第38-40页 |
(三) 繁荣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 第40-42页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42-45页 |
(一) 清晰明确的理论教育任务与目标是前提 | 第42页 |
(二)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 第42-43页 |
(三) 与时俱进地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条件 | 第43页 |
(四) 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是有效途径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45-51页 |
一、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面临的机遇 | 第45-47页 |
(一) 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第45-4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就突出 | 第46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理论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 第46-47页 |
二、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面临的挑战 | 第47-51页 |
(一) 当代多元社会思潮对理论教育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 | 第47-48页 |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对理论教育的目标实现提出挑战 | 第48-49页 |
(三) 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对理论教育的外部环境构成影响 | 第49-51页 |
第四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提升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51-70页 |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认知调查 | 第51-59页 |
(一) 基本情况数据表 | 第51-52页 |
(二) 问卷数据的统计结果 | 第52-59页 |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提升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59-6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的说服力、吸引力降低 | 第59-6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功利化、智育化、强制化、形式化倾向 | 第61-64页 |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提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64-70页 |
(一) 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消减其实效性 | 第64-65页 |
(二)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 | 第65-66页 |
(三) 教材内容宏观抽象增加了实效性的提升难度 | 第66-67页 |
(四) 教学方法与模式制约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接受 | 第67-68页 |
(五) 单一的评价方式阻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的发挥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原则和战略举措 | 第70-85页 |
一、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 第70-73页 |
(一) 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70-71页 |
(二)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第71-72页 |
(三) 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的原则 | 第72页 |
(四) 灌输式与启发式相融合的原则 | 第72-73页 |
二、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战略举措 | 第73-85页 |
(一)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建设 | 第74-76页 |
(二) 引导大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学科认同感 | 第76-78页 |
(三) 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体内容 | 第78-81页 |
(四)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创新 | 第81-83页 |
(五) 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机制 | 第83-85页 |
结束语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99页 |
附件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