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一、绪论 | 第12-20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13-15页 |
1. 有助于解决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 第13-14页 |
2. 有助于培育公民的生态素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14页 |
3. 有助于深化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认识,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 第14-15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诉求 | 第20-28页 |
(一) 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 第20-24页 |
1. 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已有路径的反思 | 第20-22页 |
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责任 | 第22-24页 |
(二)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明教育 | 第24-28页 |
1.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困境 | 第24-26页 |
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 | 第26-28页 |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28-37页 |
(一) 生态文明的界说 | 第28-30页 |
(二) 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30-34页 |
1. 从性质上看,生态文明教育是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教育 | 第31-32页 |
2. 从目标上看,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教育 | 第32页 |
3. 从理念上看,生态文明教育是延展受教育者伦理视野的教育 | 第32-33页 |
4. 从参与主体上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需要全体公民参与的系统工程 | 第33页 |
5. 从价值追求上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澄明人的生命意义的教育形态 | 第33-34页 |
(三) 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 | 第34-37页 |
1. 整体性 | 第34-35页 |
2. 协同性 | 第35页 |
3. 实践性 | 第35-36页 |
4. 本土性 | 第36-37页 |
四、生态人格: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追求 | 第37-43页 |
(一) 培育生态人格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格使命 | 第37-39页 |
1.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人格转型 | 第37-39页 |
2. 生态文明教育何以需要培育生态人格 | 第39页 |
(二) 生态人格的内蕴探析 | 第39-43页 |
1. 生态人格是一种帮助人体验生命本真与释放其仁慈之心的人格样态 | 第40-41页 |
2. 生态人格是一种唤醒人际间的关爱精神与消解彼此相互倾轧的人格样态 | 第41-42页 |
3. 生态人格是一种延展人的伦理视野与激发其敬畏万物生命的人格样态 | 第42-43页 |
五、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建构 | 第43-50页 |
(一) 生态认知教育 | 第43-45页 |
(二) 生态文明观教育 | 第45-46页 |
(三) 生态伦理教育 | 第46-47页 |
(四) 生态审美教育 | 第47-48页 |
(五) 生态法制教育 | 第48-50页 |
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 | 第50-59页 |
(一)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 | 第50-51页 |
(二)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立法 | 第51-56页 |
1. 生态文明教育立法的总则 | 第52-53页 |
2. 生态文明教育计划及培训工作 | 第53-54页 |
3. 生态文明教育机构的权利与责任 | 第54页 |
4. 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规定 | 第54-55页 |
5. 生态文明教育的法律责任 | 第55-56页 |
(三)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 第56-58页 |
(四) 倡导生态文明教育使用生态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 第58-59页 |
五、鼓励学校使用生态性的教育语言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